香港記者協會(記協)今(17日)公布2024至25年「新聞自由指數」,部分得分從歷史低位稍微回升,記協認為結果並不反映香港新聞自由在過去一年好轉,只顯示香港新聞工作者的韌性。「自我審查」仍是評分最低的項目,記協認為新聞工作者能否避免個人自我審查,是目前香港新聞自由的重大挑戰。有現職記者指出,不少記者內心已形成了一條「紅線」,知道哪些新聞不可觸碰,新聞界因而出現「東張化」,焦點由政治新聞轉為集中民生,為市民「出口氣」。
自《基本法》第23條立法後,香港新聞自由指數跌至歷史低位。法例實施一年,仍有不少記者在香港有限的空間下繼續盡力做新聞,Y先生(化名)是其中一位。他向《追光者》表示,觀察到本港近年新聞環境變得「東張化」(東張西望化),媒體不像從前敢於觸碰政治新聞,或者做深入調查報道,「況且制度也不容許你這樣做,查冊已經不容許」。他覺得現在新聞界將焦點較集中在民生議題,例如網絡騙案,「好像為大家出了一口氣的感覺」。
另一位記者阿沛(化名)亦有類似的體會,她覺得在香港生活近年變得麻木了,早幾年因為政府有較大動作,例如拘捕民主派人士,或立法維護國安,「衝擊可能比較大,自然會覺得沒那麼自由。仍留港工作的新聞工作者,可能已降低期望,會覺得新聞報道得到已經很好,難以再執着思考報道用字、角度等」。
兩位記者的體會也直接反映出現時的香港新聞自由情況。香港記者協會最新一期調查顯示,「新聞自由指數」由2023年的歷史低位25分微升至28.9分(滿分100分),終止連續五年跌勢,但仍處於低水平。
記協指上一次調查正值《基本法》第23條立法,新聞自由指數跌至最低位反映新聞從業員對立法有一定擔憂。在今次調查涵蓋的時間, 一些新聞自由事件如部分外籍記者簽證被拒變得常態化,新聞工作者正「積極適應當前的傳媒環境」。新聞自由指數回升,記協認為並不反映「香港新聞自由現況有實質改善」,而是反映新聞工作者在當前環境中的韌性。
新聞工作者正尋找方法面對新聞自由挑戰
記協續指,雖然新聞自由指數稍有回升是正面跡象,但數字仍處極低位,相信記者「一方面習慣了在當前的香港新聞環境中工作,另一方面在尋找方法應對新聞自由挑戰」。
記協主席鄭嘉如在記者會上說:「香港近年沒那麼風聲鶴唳,大家正積極適應傳媒環境,找一些方法做好的新聞。」
新聞自由指數由10項因素組成,每項以10分為滿分,今年「自我審查」一項得分最低,與2023年相同只有1.8分,記協指分數反映新聞從業員認為此現象相當普遍,對香港新聞自由構成最大損害。
記協進一步解釋,自我審查主要分為兩種:一是由上而下的「機構式」審查,即老闆或管理層向編採人員施壓;二是新聞工作者因個人顧慮而更改報道的「個人式」審查。根據調查可見,「老闆或管理層向員工施壓」得分為2.8分,高於「傳媒自我審查」的1.8分,顯示「個人式自我審查較為普遍」。
調查發現,受訪者最常見的情況是因擔心報道帶來負面後果而自行審查,而因上司或管理層擔心得罪政府或大財團而修改報道的情況則相對少見,反映香港新聞界的自我審查多源於記者個人的心理壓力與顧慮,這是目前香港新聞自由的重大挑戰。
記者:當你被否決多次 你真的會累
記者阿沛也分享,現在她思考報道題材時,第一步會考慮上司會否否決,如果會否決,她就直接不提出,「當你被否決多次,你真的會累,所以會先進行自我審查」。除了選題,甚至選擇圖片也會審慎,例如是否有台灣國旗。
不過,記協的調查顯示另外8項因素的評分有所改善,當中升幅為顯著是「取得資訊的法律保障」及「傳媒顧忌批評特區政府」,分別上升0.9分及0.7分。記協指分數或反映業界認為本地公權力對新聞自由的干預較往年減弱。但他們強調,兩項分數其實分別只有3.5分及2.8分,仍處惡劣狀態。
除了自我審查,記者人身安全問題也值得被關注。今年指數雖然升0.5分,但仍只有4.6分。去年香港有至少十多名記者及其家人、家人僱主被自稱「愛國者」以不同方式滋擾及恐嚇,鄭嘉如指行家現時用平常心面對。
鄭嘉如說:「一來已沒那麼害怕這些滋擾,二來常態化,以我們理解那些滋擾已經沒那麼大規劃發生。但如果再發生,相信大家已經覺得是社會情況的一部分。」未必完全習慣,但因為不同記者也有遇過類似情況,所以並不代表成為攻擊對象。
傳媒最顧忌批評的對象已非財團
至於10項因素中得分最高為「傳媒顧忌批評大財團」,有5.4分,比2023年上升0.6分。相較2013年 ,只有這項因素不跌反升,意味傳媒最顧忌批評的對象已非財團。同時,10項因素中只有這項高於5分。
最後,鄭嘉如在記者會上勉勵同行,有擔憂恐懼屬正常,當出現這些情緒時,或可先花點時間做沙盤推演,了解恐懼才作編採決定,在能力範圍下做到最好。
今次調查於2025年8月至9月進行,透過電郵發放問卷予正式會員(以新聞為主要收入的從業員),並於傳媒機構及新聞發布會派發。調查由香港民意研究所負責整理及分析,共收回220份問卷,回覆率為30.6%,與往年相若。
記協解釋今次調查因預算及環境因素略有延誤,故調查內容涵蓋2024年3月至2025年9月共18個月,並首度暫停公眾調查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