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會面,外界普遍形容氣氛融洽,雙方皆以正面言詞形容成果。台灣的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吳瑟致接受本台訪問時分析,這場「特習會」雖然展現出外交修辭下的和平氣氛,但實際上「各取所需、各懷鬼胎」,美中關係的對抗本質並沒有改變。
吳瑟致認為,從會前準備至會後表態,雙方均採取樂觀立場:「習近平大力稱讚特朗普,特朗普也稱讚了習近平。」看似釋放善意訊息,但實際上只是「各自解讀、各自滿意」的外交表演。
他指出,特朗普在議題設定上佔據主導,在這次談判中展現了他在議題設定的能力。而在會面前,他先與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保持密切互動,並透過媒體訪問、個人平台,預先設定討論範圍,包括提及台海局勢及美國核試驗議題。吳瑟致表示,這些安排讓中方「必須依照特朗普所設定的議題來進行」,而且「限制了中方可能主導特習會的空間」。
習藉會面穩定國內領導地位
從習近平的角度,吳瑟致認為中方屬於「不得不見」的狀態。他指出:「習近平因為APEC峰會以及美方強烈訊息的壓力下,不得不與特朗普會面。」他補充,會面對習而言還有內部考量:「在四中全會後,他希望藉由與特朗普的會面,來穩定他在國內的領導地位。」
吳瑟致指出,習近平在會上提到「美中是世界兩大的經濟大國」,顯示其意圖在外交舞台上重申中國領導人的象徵地位。這次會面除了外交意義,也有明顯的「內政宣示」作用。
即使今次會面表面上雙方氣氛融洽,但吳瑟致認為實質是「各懷鬼胎」:「對特朗普而言,他希望藉由這個場合,讓外界看到美中有對話的可能,甚至暫時緩和緊張局勢;而對習近平來說,他更在意的是如何在會後維持政權的穩定,以及在美中對抗的格局下,爭取有限的喘息空間。」他形容,這次會談雖有一定成果,但屬於「短暫的、受限的進展」,雙方在根本分歧上並無突破。
台海議題沒提及 反凸顯台灣不會成為談判籌碼
針對這次會面未觸及台灣議題,吳瑟致指出,這是特朗普提前設定議題的結果。他提到,特朗普會前與高市早苗的互動中強調美日合作及區域安全,讓中方清楚看到美日同盟的存在,加上會前特朗普明言「台灣就是台灣」,也在某種程度上讓中方無從藉機主導台海話題。
吳瑟致進一步指出,習近平沒有提及台灣問題,反而顯示「中方不希望在會談中被動」,他認為這次會面「更凸顯美國並沒有放棄台灣的跡象,因為台灣不會成為美中談判的籌碼」。
吳最後總結說,這場會面雖然讓美中短期內出現表面緩和,但雙方仍「各取所需」。他指出:「從結果來看,雙方都沒有舉行共同記者會,也沒有共同宣告,可見歧見依舊存在。」他強調,美方在會談的準備及議題主導上「顯然優於中方」,而從整體表現來看,美方展現了更強的主導性,特朗普在這次會談中取得相對的外交優勢。
相關新聞
- 2025 年 10 月 30
- 2025 年 10 月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