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員退役後,轉戰政圈並非新鮮事。去年巴黎奧運後,已有兩位金牌得主分別是香港的江旻憓及替台灣奪得羽毛球男雙金牌的李洋,今年分別參選立法會選舉及出任台灣運動部首任部長。然而,外界對兩位参「轉戰」卻有明顯的差別,江旻憓相對從當初健康的形象到今天被大批網民謾罵、取笑;至於李洋,台灣各界相對被支持,亦取得不錯評價。本文嘗試從三方面比較二人的從政分別。
巴黎奧運女子個人重劍金牌得主、31歲的江旻憓,日前(3日)正式報名參選立法會選舉,角逐旅遊界功能界別議席,冀以運動精神繼續「為港爭光」;而兩屆奧運羽毛球男雙金牌得主、現年30歲的李洋,9月份也正式擔任台灣新成立的運動部首任部長,說「接下來的每一步,我都會秉持運動精神,用行動和大家一起打造台灣運動新的里程碑」。
被稱為「金牌部長」、「政壇小白」的李洋,同樣因為沒有甚麼行政經驗,初接任時外界也對他有所保留,但普遍還是支持,有網民希望多給機會年輕人,為體育界帶來新氣象。
雖然從政的界別不同,但二人不約而同也提到如何發揮運動精神,然而兩位同為年輕人,退役後從政,也沒有甚麼行政資歷,為何外界對兩位的觀感分別如此之大?
從「微笑劍后」到「傻大姐」
江旻憓從當初在奧運奪金,被美譽為「微笑劍后」,到今天因經常在鏡頭面前傻笑,談吐不穩重且浮誇的肢體動作,而被市民稱呼為「傻大姐」,不像一個30歲人該有的行為。她宣布參選當天在鏡頭前的表現,例如不斷傻笑、突然興奮跳起感謝前輩支持、數度表示不知要望向甚麼位置、應回答哪條提問、又望向身後為她站台的「前輩」救助等,表現緊張,被網民認為與參政形象不符。
相較下,李洋的表現則較穩重。任職首日,李洋在台上致辭時表現穩重,事後回應記者有關運動部編制預算問題時也不膽怯:「我覺得每一分錢都是納稅人的錢,所以我們一定要用到刀口上,這部分我們一定會特別去把關」。
不過沒有從政經驗的他,上月首度到立法院被質詢的他也略顯緊張,在台上不時低頭翻閱資料,面對立委的詢問顯得不太理解。當時李洋問「委員是說國體大現在有太多人事嗎,還是有甚麼」,立委林倩綺則回說是指人事獨大,沒有特別指涉甚麼。對此,李洋只能尷尬微笑。
二人均行政經驗不足被質疑
除了言談舉止及理念,還有資歷。江旻憓去年7月28日在奧運奪金,不足一個星期便宣布退役,兩日後馬會便宣布完全沒有工作經驗的江旻憓,會出任原本須具6年行政公關經驗的公司事務部對外事務助理經理一職。當時外界已經估計江旻憓未來有甚麼發展,豈料在馬會工作才一年,江旻憓便宣布參選。對於江旻憓並未有在政治或公共行政領域累積資本,且與旅遊業界有否「實質聯繫」也備受質疑,她卻回應說:「退役後發現「體育精神是適用於所有的界別」,又稱不做運動員後,希望可以繼續吸引更多人來港。」
相反,李洋也是過了一年「冷河」,但由於同樣是任職體育相關職位,反對聲音相對較少。去年他奪金後,再打完一場台北羽毛球公開賽才退役。然後轉至國立體育大學擔任副教授,協助國內羽球運動發展;任職一年再到運動部擔任首任部長。對於資歷不足的問題,他公開回應說:「外界或許會擔心我的行政資歷不夠完整,我也坦白說,這是一場我必須快速學習的挑戰,但我不會單打獨鬥……運動部將集結專業人才、行政團隊,讓理想不只停留在紙上,而是確實落地。」
江旻憓因親中也被攻擊
其次,江旻憓雖然在頂尖大學畢業,讀過美國史丹福大學國際關係、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碩士和香港中大法律博士,且體育成績亮麗,形象健康。但後來她被認為較親中,而被攻擊。她曾於人民大學寫一篇碩士論文與「一國兩制制度優勢」有關,言論與親北京喉舌相似。流傳的內容提及「佔中禍害極大,遺患深遠」,《港區國安法》完善了「一國兩制」,化解反中亂港勢力奪權;而且,保安局局長鄧炳強也表態支持她,外界都指她是「愛國運動員」。
至於李洋畢業於台北商業大學企業管理系,雖然並非名牌大學,但相對沒有太多負面新聞,反而去年出戰奧運時與搭擋王齊麟由原先不被看好,到最終獲得亮眼成績,為台灣吐氣揚眉,增加了不少國民對他的好感度,事後他也接獲不少廣告代理。而面對外界質疑他本身的商業贊助代言,他談定的回應:「針對大家關心的商業合作部份,我已完成所有合規程序,確保公私分明,避免爭議。」
熟悉香港及台灣政情的在台港人、前區議員陳嘉朗向《追光者》指,李洋過去面對公眾的表現也對答得體,而且沒有明顯政治立場及爭議,即使轉戰政界出任運動部長,但職務也與其專業相關。
相反,他覺得江旻憓過去面對公眾時,講話方式「像有言語障礙」,經常「以笑遮醜,零社會經驗,好像十多歲小女孩的心智,是否有能力做立法會議員工作」,而現實是她已經31歲,自然惹人反感。
陳嘉朗續指,香港現時沒有真正的民主制度,因此不會得到大眾認同,「參選的只是『dummy』(人偶),有甚麼意思。所以他說公眾看到江旻憓後的反應如此之大是有原因的。
除了江旻憓,經營旅行社的觀塘區議員馬軼超亦已報名參選旅遊界。
相關新聞
- 2025 年 11 月 01
- 2025 年 11 月 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