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昭通市鎮雄縣中屯鎮青山村上周爆發千人護棺示威。上千名村民聯合周邊鄉鎮居民,抵制地方政府推行的強制火葬政策,阻止官方人員帶走逝者遺體,最終突破執法人員攔截,為逝者舉行土葬。
社交媒體帳號「昨天」以及微信視頻上傳的多段現場影片顯示,青山村村民與由鎮政府組成的人員發生推撞與對峙。數百村民聚集在一起,抬著一個棺材沿著山路前行,高喊「堅決不火化」。多位村民圍著一名帶紅袖章的男子拉扯,警車則停在路邊戒備,部分人受傷。
據村民披露,11月5日早上,有載有公務標誌的車輛進入青山村,準備將遺體送往縣殯儀館火化。村民聽聞消息後迅速集結,沿路燃香守靈,手舉白布,高喊「不要火葬」「讓人入土為安」。人群最終聚集超過一千人,有人從鄰鎮趕來支援。
一名現場村民11月10日對記者說,當村民得知當局要強行火化遺體後,立即上前阻止:「一聽說要搶棺,大家就放下手裡的事跑來,老人哭著跪在路上,沒人肯讓他們拿走棺材。」
抗議者張先生表示,政府人員當天未出示書面通知,只稱「按上級要求執行」。他說:「我們祖輩都土葬,突然要火化,老人不懂也不服。村裡之前沒開過會,大家是被逼的。」他還說,當日政府人員約30人攔在棺木前,被群眾包圍。年輕人組成護棺隊,一路護送至村外墓地,最終成功完成下葬。
當局的火葬政策近月來在昭通地區開始執行。一名村民劉女士說:「村幹部通知說誰家有人去世,村幹部就帶人盯著。這次他們想先拿一個村開刀,結果反而激起大家聯合。」
政府規定被視為「行政壓迫」
雲南普洱資深媒體人白先生對記者表示,地方推行殯葬改革時若未考慮村落信仰與文化習俗,極易被視為「行政壓迫」。他說:「當地居民在宗族與地緣關係緊密的村社中,若感受到外來干涉,會迅速集體動員,導致政策執行陷入對抗。我們這裡農村也出現過這種情況,但還沒具體實施,如果強制實施,我相信也會發生類似抗議。」
白先生透露,鎮雄縣自2024年起實施「遺體火葬率提升行動」,要求遺體必須送往縣殯儀館火化,違者村幹部要受處分。他說:「青山村距離殯儀館近百公里,山路難行,老人臨終前就說要葬在祖墳邊,怎能強行火化?火化費用高昂。」
雲南德宏畹町一位教會牧師盧先生對記者說,火葬政策在行政層面屬中央指令,但地方政府執行時常採「一刀切」方式,缺乏文化評估與民意參與。他說:「我們這裡幾年前就提過殯葬改革,但火葬作為現代化手段,在民族地區推行時,需兼顧宗教信仰與土地情感,否則改革將演變為抗爭。」
網上視頻引發廣泛關注,多位網民對村民表達同情。有人留言:「讓人入土為安有錯嗎?」也有網民指出:「政策本意沒錯,但執行太硬。」部分帳號因轉發影片被封禁,事件相關話題在網上被限制流量。仍有自媒體保留評論稱:「這不是反對火葬,而是反對粗暴行政。」
中屯鎮政府工作人員10日接受記者電話查詢時表示「不方便回應」,並稱「上級已有處理意見」。截至目前,鎮雄縣政府與昭通市官方平台均未發布通報。
雲南多小數民族信仰根深蒂固
昭通市位於雲南東北部山區,為彝族、漢族混居地帶。自2018年以來,中國多省推動「節地減葬」「火葬全覆蓋」政策,要求提高火葬率並建設集中墓園。由於部分農村交通落後、信仰根深蒂固,政策落地常與村民文化衝突。
盧先生表示,青山村事件表明,在行政改革與民俗信仰交錯的中國鄉村,政策若缺乏民意溝通與文化尊重,極易引發集體對抗。
從2024年以來,中國多地相繼出現村民集體抵制強制火葬或集中公墓的事件。這些衝突多發生於農村或少數族地區,折射出政策推行與地方文化、宗族信仰之間的深層矛盾。
記者: 江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