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屆香港立法會選舉將於今年12月7日舉行,目前共有161名候選人爭奪90個席位,整體來說不足2個候選人爭奪1個席位(地區直選的比例較大),差額比例極小,競爭性嚴重不足。
中共在2021年3月11日通過《全國人大完善香港選舉制度的決
中共要「完善」香港立法會選舉法的原因,是要:一,奪回香港的管治權;二,落實「愛國者治港」(廣義的親中人士)原則,及三,選出令中央放心的人選(實際就是中共屬意的候選人)。從「完善」後的第一、二屆立法會選舉情況看,我們看看它是如何達至以上的目標。
第一屆:徹底消滅民主派。「完善」後的第一屆是要徹底消滅民主派,但為了要塑造立法會是「五光十色」 [1] 而不是「清一色」的假像,不斷催谷民主派人士參選,甚至語出威脅謂如果民主黨不參選就是「死路一條」[2]。但實質在90席的立法會中僅僅提供一個席位給親共的「民主派」候選人狄志遠聊作點綴。所以,所謂「五光十色」的選舉本身就是「假」。
第二屆:消滅民主派後就輪到清 洗建制派。這一次是要剷除建制派內部不夠忠貞(例如謝偉俊)或背景存疑(例如容海恩)的原有親共議員[3],改而塞入中共長期培養的年青支持者,使得本屆立法會議員將成為「清一色」的中共育成者。所以這屆「選舉」就破天荒地出現38個原議員集體「請辭」(超過全部90個議席的三分之一)的罕見局面。這種「消滅了敵人就輪到整肅自己人」的過橋抽板的做法,歷史上早已有之:中共在奪得全國政權之後,就上演了一場「就地消化、逐步淘汰」[4]的劇碼:以「老解放區幹部」(即中共信任的人)取代「新解放區幹部」(即被視為雖然親共但忠誠度尚成疑的人)。
第一屆消滅民主派的武器是揮動「愛國愛港」的旗號,從政治立場分敵我,給人一種錯覺是「無可厚非」。第二屆清洗建制派,就不能繼續用「愛國愛港」的藉口(因為大家都屬建制派),因而就定出新的審查標準:即所謂「八個更加」:
愛國愛港立場更加堅定、
為港為民服務更加熱誠
更加勤勉努力工作、
更加善於履職盡責
更加年輕專業、
更具創新創造活力、
更加清正廉潔、
更有良好操守形象。
這8個「更加」[5],就成為建制派內部篩選淘汰的新標準。如果說,「愛國愛港」已經是很主觀抽象的標準,則這新的「八個更加」就更沒有客觀可測試的「標準」,使每個候選人的當選資格牢牢掌握在當權者的手裡。如果是真正的選舉,候選人的參選資格只有客觀的可驗證的人口學上的標準(demographic criteria,例如居港年期)。所以這實際上是一場「欽點式」的任命,或者說得明確一點,這是「假選舉」:以「選舉」之名,行「欽點」之實。從表一我們可以看到選舉越來越假的過程。
表一:立法會選舉越來越假
| 年份 | 2020年之前 | 2021年 | 2025年 |
| 政治背景:中共「完善」立法會選舉制度 | 「完善選舉制度」前 | 「完善選舉制度」後第一屆選舉 | 「完善選舉制度」後第二屆選舉 |
| 候選人資格 | 以客觀可驗證的「人口學」意義的指標。政府難以操控 | 必須「愛國愛港」
指標很主觀,政府容易操控 |
除「愛國愛港」外還有「八個更加」。指標更抽象更便於操控 |
| 入閘資格 | 簡單清晰,無論功能組別或地區直選,只要獲得足夠提名即可 | 所有人必須先經過政治審查,再經過多層次的複查方可入閘 | 同左 |
| 初選 | 合法 | 非法、刑事化 | 同左 |
| 選民意願 | 可投贊成、反對、棄權、白票等;更可以推動選民杯葛投票 | 凡是提出投棄權及白票的都視為破壞選舉而加以刑事化處理 | 同左,例如:
今屆姜嘉偉、湯偉雄因提出杯葛選舉而成為廉政公署通緝犯 |
| 競選過程 | 由於直選席位接近四成,所以競爭激烈,推高投票率超過七成 | 直選席位不足兩成,所以競爭不激烈,投票率不足四成 | 由於建制派多達38人被勸退,改派中共屬意的人,更缺乏競爭 |
| 政府參與 | 只是作一般性號召支持選舉,罕有具體政策 | 要求公務員支持選舉,威脅如不投票就「好自為之」。
即使如此,總投票率仍然不足四成 |
除繼續威脅公務員投票外,教育局也要求動員學生投票。多個團體均被要求動員其成員投票,全面催谷力求推高投票率。 |
為了使這場「欽點式的任命」能夠符合《基本法》規定的「選舉」,必須為它披上「選舉」的外衣,於是就必須效仿香港過往選舉文化所形成的一套流程,在投票前舉辦「競選辯論會」。但這些辯論會必須在當局牢牢掌握控制的情況下進行,以防「假戲真做」,在自由辯論的過程中被人不慎地挑明這場假選舉的真相。所以在今屆近30場的「選舉辯論」中,與2020年前十分不同,大家(政府與候選人)都「無驚無險走過場」,因為「選舉」的戲碼已經變得越來越假(見附表二)。
表二:「選舉」戲碼越來越假
| 辯論會特點 | 2025 | 2020年之前 |
| 主辦者 | 政府(三大電視臺擬主辦的論壇統統被叫停) | 新聞單位 |
| 監場 | 曾國衛(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
其他每場都有其他官員壓陣 |
沒有 |
| 主持 | 藝人:
沒有新聞工作者的業務熟悉度以及追問問題的訓練,習慣按劇本或事先計畫好的流程來行事,使辯論會變成在為政府做宣傳一樣 |
新聞從業員:
本身熟悉政治、政府政策、社會熱點 有強追猛打、跟進拷問的技巧,能夠出其不意提出候選人無法事先料到的問題 |
| 口號及旗幟 | 政府設定的統一口號,主持人叫大家高喊政府口號,把論壇辦得像政府動員晚會一樣。(注一) | 各候選人自己制定的口號及旗幟 |
| 辯論議題 | 由政府制定 | 各新聞單位自己制定 |
| 助選團 | 助選群眾承認不認識候選人,更不知道是來為不認識的人「助選」 | 都是為支持自己心儀的候選人 |
| 政策宣示環節 | 候選人自己朗讀政綱 | 候選人自己朗讀政綱(相同) |
| 提問環節 | 題目需要事先經政府篩選:候選人事先提出要提問的問題(注二) | 由主持人發問:政府既不過問辯論會題目,候選人事先也不知提問內容。 |
| 互相質問環節
|
很多場次沒有互相對質安排,僅有的問答多數出現問非所答的場面,無法考驗(注三) | 互相質問、辯論,場面火爆,能夠比出候選人的個人質素、應變能力以及其對政策的熟悉程度 |
| 新聞報導 | 揭露辯論會真相(其實應叫做「假相」)的新聞報導被勒令下架 | 不同立場的媒體可以按自己的立場報導辯論過程 |
注釋一:主持人請全場喊:「投入選舉、共創未來」,不是喊候選人的口號,不是喊政綱,不是喊理念,而是喊政府口號。
注釋二:主持人:(提問環節)我們現在進入提問環節各位候選人請回答你們自己預先寫好的問題
注釋三:主持人:(辯論環節)我們現在進入辯論環節各位候選人請朗讀你們的稿件
正因為戲碼太假,網上出現很多諷刺性的「段子」:
其一:
選舉必須辦但不能像選舉
論壇必須開但不能像論壇
候選人必須出現但不能像競爭者
媒體必須參與但不能像媒體
要候選人綱領可以,但不能講太真實的東西,
要討論可以但不能有衝突
辯論形式上要有但不能真的互相質詢
其二:
不允許真正競爭,
不允許反對聲音,
不允許社會力量介入,
不允許媒體自由提問,
不允許候選人挑戰政府
不允許候選人挑戰彼此的政綱。
這是一種「過濾性選舉」。
在《國安法》統轄下,香港現在已經是把選舉當作風險來管理,這是假選舉制度的必然後果:
由於沒有真選舉,所以不能有真競選,由於不能有真競選,所以不能有真辯論,由於不能有真辯論,所以必須絕對控制(從形式到內容到最後把關),為什麼必須絕對控制,因為一旦有真討論,就會暴露真正的問題。
被「勸退」的前立法會建制派議員、有「西環契仔」之稱的謝偉俊就揶揄說:香港的議會已經「從西敏寺式」轉型「成為人大式」。旨哉斯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