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10月15日接受 CNBC 專訪,態度強硬,指中國稀土出口限制是「高度挑釁」,違背過去半年中美協商,稱此舉是「中國對抗世界」。他表示,美國將對戰略產業設定價格下限,防止中國低價傾銷,並考慮對稀土企業入股,以確保供應鏈安全。貝森特強調,美國須用產業政策對抗中國非市場經濟,若中國與全球為敵,美國只能選擇脫鉤。貝森特提出延長關稅暫停,換取中國延後稀土限制,呼籲歐洲、印度加入美國聯盟。他同時樂觀認為透過對話可緩解,但警告中國出口限制將扼殺半導體及電動車產業。此外,貝森特罕有公開點名批評中國商務部副部長李成鋼,指李「精神失常」,在8月談判中威脅稱,如果美國對中國船隻停靠徵收費用,全球經濟將陷入混亂。現在,中國(對美船徵收停靠費)則是與全世界對抗了。美國貿易代表格里爾(Jamieson Greer)同日也譴責中國措施,違背協議。
IMF: 中美貿易戰將全球捲入戰場
中美貿易戰火再度燃燒,全球供應鏈動盪。衝突不僅影響中美兩大經濟體,還將第三國如韓國、歐洲、墨西哥及印度捲入戰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警告,若貿易戰全面爆發,全球經濟成長可能減緩1個百分點以上。同時,歐盟考慮效仿中國模式,強制中國投資者轉讓技術,以保護本土產業。
美國《紐約時報》以《中美將全世界捲入貿易戰「交火」》為題報道,中美貿易戰已從雙邊對峙演變成全球性危機,影響範圍涵蓋鋼鐵、船舶、稀土及電子產品等多個領域。美國於10月15日正式對中國進口木材、家具及船舶加徵關稅,並收取港口費,每艘船舶每淨噸收取400元人民幣(約56美元)。中國則回擊,加強對稀土金屬出口管制,這是製造半導體、手機及電動車的關鍵材料,導致歐洲汽車製造商供應鏈中斷,多國被牽連,全球產業供應鏈震盪。路透社指出,超級油輪運費因貿易戰而急升20%,影響全球能源運輸。墨西哥在美國遊說下,對中國汽車加徵50%關稅,而印度則因美國對其俄羅斯石油進口加徵關稅,轉向加強與中國關係。
中國商務部10月14日宣布制裁韓國船企韓華海洋的5家美國子公司,指其協助美國調查中國造船業不公平貿易。日經中文網報道,此舉凸顯中美對立已波及第三國,日本計劃與美國合作造船,也面臨中國制裁風險。
中國稀土限制讓特朗普政府措手不及,歐洲鋼鐵業受波及,英國出口至歐盟的鋼鐵近80%面臨歐盟50%懲罰性關稅。卡塔爾半島電視台分析,港口費將推高原材料成本,導致全球連鎖反應,包括歐洲汽車業及非中國船運企業受影響。IMF 最新報告雖上調全球成長預測,但警告貿易戰可能減緩經濟輸出,加密貨幣市場已蒸發5,600億美元市值,Dogecoin 及 Ethereum 大跌6%至21%。
習近平看準特朗普重視股市弱點 以稀土限制絕命反擊
美國《華爾街日報》引述接近北京決策人士消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認為特朗普對股市執著是美國的弱點,押注貿易戰將重創市場,迫使特朗普讓步。報道指出,中國稀土出口限制是針對特朗普4月宣布「解放日關稅」後的報復,預期股市崩跌(如4月下跌12%)將逼特朗普在11月1日前談判。外界預料,北京經濟衰退下的「破壞性舉措」,可能導致全球數兆美元損失,但特朗普100%關稅威脅也恐引發互毀經濟。法國廣播報道,中共四中全會(10月20-23日)將討論「十五五」規劃,貿易戰可能團結內部,但經濟下滑、房地產危機及青年失業加劇挑戰。習近平策略旨在重建黨民契約,避免美國脫鉤導致中國科技計劃如「中國製造2025」失敗。
歐盟效仿中國 逼迫中國投資者轉讓技術
歐盟考慮對中國投資設定先決條件,包括強制技術轉讓,以提升本土競爭力。德國之聲報道,歐盟貿易專員謝夫喬維奇表示,中國對歐洲的投資須創造就業並轉讓技術及智慧財產權,「就像歐洲公司在華投資時所做的那樣」。措施針對汽車、電池及關鍵數位產業,要求使用歐盟商品及勞動力。路透社指出,規則雖適用所有非歐盟企業,但鎖定中國,預計11月實施。彭博社引述消息,歐盟委員會將年底提交報告。
丹麥外交大臣拉斯穆森稱,歐盟應借鑑中美經驗,「以技術轉讓為前提邀請中國投資」。中國外交部林劍回應,反對違反 WTO 規則的保護主義。外電分析指,這是歐盟在貿易戰中反制,與美國 EV 關稅(45%)聯動,壓迫中國讓步。環球時報稱,此舉不公,可能影響中歐合作。但歐洲清潔技術組織主管范·霍恩認為,外資須伴隨技術轉讓及勞工培訓,以確保歐盟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