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原本應該充滿人潮與熱度的「十一黃金周」假期裏,中國各地的商場、超市與農貿市場卻異常冷清。北京、浙江、廣東等地商舖門可羅雀,生意冷淡,不少商戶感嘆:「今年的假期大不如前。」在湖南著名景區張家界,雖然遊客數量沒有減少,但今年有不少遊客寧願路邊紥營露宿,也不願花錢住酒店。
今年的黃金周,四川九寨溝、湖南張家界、安徽黃山等主要風景區依然人山人海,景區入口擠得水泄不通。在張家界,一名遊客感嘆:「進不了山,被急死;進了山,死的心都有。」排隊數小時,人潮僅能前移數十米。
路邊露營可以省回昂貴住宿費
在張家界經營民宿的黃女士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今年原以為黃金周能多賺一些,但情況出乎意料。「從來沒遇過黃金周有遊客自帶帳篷、開房車,就是不來住。我原打算假期多接點客,結果來的人都說要『窮遊』。」她指出,當地三星級酒店每晚住宿費約人民幣500至800元,但許多遊客寧願露營。「今年遊客人數與往年相近,但酒店、民宿價格比平時高出一倍多,而他們的消費能力卻下降不止一倍。」
根據攜程網等旅遊訂票平台截至10月初的數據顯示,黃金周期間,張家界四星級中檔酒店或在景區位置較佳的房間價格為每晚人民幣800至1,800元人民幣不等,高端、主題或觀景酒店每晚則超過2,000元;一般民宿價格約人民幣500至700元。
首都北京消費數據持續下滑
北京市統計局於9月16日公布數據顯示,2025年1至8月,北京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人民幣8,600多億元,同比下降5.1%。官方指出,「汽車以舊換新」政策效應減弱、上年同期基數偏高及有效需求不足,是導致消費「降幅擴大」的主要原因。
北京西單一家購物中心售貨員孫女士受訪時說,黃金周客流量與平時差不多。「這幾天我雖加班,但客人並未增多,前天一整天只賣出500元的衣服。我們都是靠銷售提成領工資,顧客不買東西,收入就少很多,我每月底薪才2,500元。」
黃金周對零售業完全沒有幫助
在浙江餘姚朗霞街道中國裘皮城,一位經營裘皮外套的張女士無奈地說:「這個8天假期,從第一天起就沒人。以往黃金周人擠人,一天能賣出幾萬元,最多十幾萬。現在想想過去,再看現在,真覺得心灰意冷。」她苦笑著補充:「這些年做零售的,只能撐一天算一天。」
在福建泉州經營鞋店的邱先生也告訴記者:「現在街上、巷子裏都沒什麼人,很多商舖乾脆關門。我這一星期每天只賣出3雙鞋,其他店情況也大致相同。只有賣菜的還能賺點錢。我看今年企業生意也不好做,再這樣下去,我可能也得關門。」
官媒發「離地」文章否定對經濟悲觀論調
記者注意到,中國官方媒體近期對黃金周消費的報導語調出現變化。《人民日報》在長假期間連續5天刊登署名「鍾才文」(意指中共中央財經委員會)的系列文章,密集為經濟形勢「打氣」。文章承認,中國經濟正面臨內需疲弱、物價低迷、房地產波動與地方財政壓力等挑戰,但強調產業分化屬於轉型過程,「不能因部分經營主體感受不好,就否定整體經濟形勢」。
該系列評論指出,智慧化與資訊化行業效益提升,而傳統行業「日子難過」是結構調整的必經階段。文章同時宣稱,中共長期執政可避免政策短視,是經濟「穩定錨」,並強調中國宏觀政策「可信、可靠」,市場可「吃下定心丸」(原文如此)。
在廣東深圳東門老街,一名網民在抖音發影片說:「現在的經濟環境太差了,政府說是挑戰,我們覺得是『快不行了』,現在無論哪個行業都在掙扎。」另一名深圳網民語氣更為悲觀:「如果社會再這樣持續下去,那不是發展,那是全體失業。」
學者:經濟低迷反映政府刺激政策失效
北京清華大學社會學者王玉芳指出,地方財政吃緊正在形成惡性循環,而民眾不敢花錢的根本原因在於對前景失望。「我們在網上看到許多百姓過得都很苦,有房的還不起房貸,沒房的找不到工作。這些問題不是短期現象,從2021年就開始。疫情過後的2023年,本以為會反彈,結果整體經濟反而一蹶不振。」
對於中國官方近期公布的「經濟穩中向好」數據與官媒所稱的「產業轉型」,學者分析指出,中國經濟現狀顯示政策刺激效果正逐漸減弱,居民收入與消費預期持續收縮,實體經濟困境仍在擴散,未來市場情況並不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