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年來積極推動與東南亞國家(東盟)的經濟合作,涵蓋國產航空、高鐵等基礎建設領域,旨在透過「一帶一路」倡議擴大影響力。然而,多個項目近期接連遇挫,暴露出運營與財務挑戰。
越南廉價航空公司越捷航空(Vietjet)在2025年4月習近平訪越後,接收了兩架中國「商飛集團」製造的國產C909支線客機,當時中國傳媒廣泛報道指是「中越關係邁進一步」的象徵性成果,也標誌中國國產飛機首次執飛越南國內航線。
然而,僅運營6個月後,越捷航空於10月18日宣布停止續租,原因包括外籍機組人員與維修相關的高昂維修成本,以及越南航空法規的監管限制。據《德國之聲》知情人士透露,飛機本身未出現運營問題,但成本過高導致退租,兩架C909隨後轉回中國成都航空繼續運營。
越捷航空目前擁有90餘架空客飛機,並訂購150架波音737MAX,暫無再租賃或購買中國商飛客機的計劃。
事件凸顯中國航空產品在海外市場的立足點仍不穩固,儘管中國商飛視東南亞為中國國產航機出口的重要市場,並已向印尼、老撾推廣若干架C909,並已獲柬埔寨、文萊等地航空公司的訂單。
印尼每年為高鐵項目支付1.2億美元利息
同樣,印尼與中國合作的雅萬高鐵(連接雅加達與萬隆,全長142公里)作為「一帶一路」的指標工程,於2023年10月啟用後至今僅兩年,即陷入嚴重虧損與債務困境。該項目斥資73億美元,主要資金來自中國國家開發銀行貸款,導致印尼每年需支付約1.2億美元利息。印尼媒體報導,運營「入不敷出」,上半年因參與該項目而虧損1.81兆印尼盾(約1.4億美元、10多億人民幣)。
印尼方正與中國展開債務重組談判,預計年底前決議。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回應稱,評估高鐵不能只看財務數據,還需考量公共效益與綜合收益,強調雅萬高鐵已累計旅客超1171萬人次,促進沿線經濟發展。
然而,印尼媒體質疑,項目建造過程因土地徵用、環境糾紛與新冠疫情延遲,成本從原定43億美元暴增至73億美元,凸顯採用中國技術的商業價值存疑。
「一帶一路」大多製造「債務陷阱」
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常被視為「金元外交」或「借貸外交」,透過巨額投資與貸款拉攏發展中國家,擴大地緣影響力。然而,這一模式在東南亞面臨多重難題,導致部分項目失敗。首要挑戰是債務可持续性:許多受援國因貸款規模龐大而陷入「債務陷阱」,如斯里蘭卡、贊比亞等案例,而事實上中國貸款往往缺乏嚴格盡職調查,導致借方債務負擔加劇。
老撾與中國合作的高鐵項目亦面臨巨額或有負債,緬甸則因內戰而經濟困難難覓資金。而中國項目常因標準低落而遭批評:中國企業在安全、品質控制與環保方面未達國際水準,導致腐敗、浪費與未完工項目頻發,如菲律賓、伊朗、印尼、緬甸的多宗中國合作的失敗案例,往往基於政治動機而非經濟可行性,造成「鬼城港口」或空蕩機場等,被當地傳媒報道為「中國式面子工程」、「鋪張浪費」。
中國企業海外還面臨融資阻力、嵌入當地焦慮、用工短缺與行業競爭。 如坦讚鐵路項目,雖具象徵意義但卻迅速荒廢,凸顯缺乏長期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