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通過《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為2026年至2030年的「十五五」時期勾勒藍圖,並將目標延伸至2035年。
公報提出要「科技自立自強」與「文化強國」並行,要求建設「具有強大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科技自立:外交圍堵下的戰略轉向
全會明確提出「加快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並首次將科技創新與國家安全、外交博弈並列為「發展基石」。
文件指出,要「搶佔科技發展制高點」「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同時推動教育、科技與人才「一體化建設」。
北京科技政策研究學者李平方接受採訪時表示,全會將「科技自立自強」列為核心戰略。這一提法與當前外部科技封鎖背景直接相關。他說,中國在半導體、人工智能、高端製造等領域面臨以美國為首西方國家的出口管制與技術限制,官方將科技安全上升為國家戰略高度,是為了減少對外依賴,確保產業鏈穩定。
他說:「科技自立自強實際上是戰略防禦概念,強調從制度與資源層面集中力量突破卡脖子技術,維持經濟運行與軍事現代化的自主性。」
國際軟實力:提升中華文明的國際影響力」
在經濟與科技之外,公報亦罕見以長篇幅闡述文化戰略,提出要「發展具有強大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公報提出要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並強調「提升中華文明的國際影響力」。
2035年目標:敢於鬥爭、善於鬥爭
公報同時描繪2035年願景,明確提出要在十年內「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使人均GDP達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並強調「科技、國防、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同步提升。
在總體戰略上,公報提出要「保持戰略定力,增強必勝信心,積極識變應變求變,敢於鬥爭、善於鬥爭,勇於面對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以歷史主動精神克難關、戰風險、迎挑戰,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
記者: 溫曉平、韓舟
相關新聞
- 2025 年 10 月 24
- 2025 年 10 月 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