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50多歲,隻身來英,原因是在香港要做一個好老師愈來愈難。
「其實只係講數量,我都唔算好多同事離開香港,大家表面上都會有好多唔同嘅原因繼續教。但係其實最大原因,係老師嘅人工同埋工作穩定性,要有勇氣改變成個生活真係唔容易。」
她非常認同教師工作辛苦,而且近年愈來愈辛苦,因為多了太多與教學無關的行政工作、課外活動、或者大環境令教師增加的工作。
入行最初教Band 1,因為覺得自己成長以來都是乖乖女,成績很好,覺得較Band 1與自己性格及背景比較配合。
「其實個過程冇乜好多思考,細個除咗返教會,讀書考試就係我最叻嘅嘢,順理成章就會諗第日不如教書。」
可是那一間Band 1學校非常重視公開試成績,學生有壓力,連教師也有壓力。
「公開考試放榜嗰陣,學生嘅成績,就好似我哋嘅成績表,又有啲同事話係業績發佈。」
眼見學生身處高壓環境卻沒有太多空間支援學生,她轉校了,當時的她認為轉到banding 低一點的學校,便可以有更多時間關顧學生。怎料…
「嗰陣轉去Band 2學校,學校定位唔清晰,管理層希望提升學生成績,又要顧及收生人數,但其實唔係個個學生係嗰種質地,反而令學生同老師拉牛上樹,非常辛苦。」
「後來有教Band 3,即係以前叫Band Five嗰啲學校,全校老師家長學生都知,擺明車馬成績唔係最重要,反而有少少教育嘅初心,即係可以陪學生搵吓興趣、傾吓未來、傾吓返Part Time工作態度、傾吓娛樂新聞、傾吓中國近代史同香港新聞、傾吓點樣做一個好人,有啲GTO(按:日劇《麻辣教師》Feel。」
這種教學方式為她的教學生涯帶來熱血的篇章,但也犧牲了她晉升管理層的階梯。
「我係前線教師入面最老嗰個」
「我係前線教師入面最老嗰個。唔係話俾落台階自己,但係呢個真係我嘅選擇,好清晰。」
這種教學模式在傳統的學校環境當中,仍屬異類,加上香港社會環境改變,老師收到了很多指引。有些指引你應該做甚麼,有些指引你不能教甚麼;有些指引來自官方,有些指引來自校方及管理層對社會環境的揣摩。
「慢慢我變到熱血唔到,好似一熱血啲就會踩界、會累人累物。其實教咗咁多年,有好多嘢可以按章工作,左抄右抄,技術處理。但係我個心愈嚟愈唔順,教得唔開心。」
我邀請她形容一下那種唔開心。她停了一停,眼泛淚光。她說,從前在學校最志同道合的人都離場了。有一陣子,她會花時間參與教協的活動叉叉電,但後來教協也被消失了。
「作為上一代老師,我清楚見到自己學校同成個業界嘅轉變,其實都好明顯,不過,慢慢冇咩人講,冇咩討論,大家繼續埋頭苦幹,然後睇新聞同文件檯面講嗰套係另一套。其實教書係一個好乖好乖嘅行業,作為一個員工好跟權威,好叻逆來順受:有啲老師好叻,調節得好快配合主旋律,有啲老師將教育焦點收到好細,例如集中考試成績、待人接物,任何有危險嘅一律唔講;有啲就用信仰行先,作為自己教學嘅憑據。我好理解一定要搵到定位,先至可以繼續行落去,但係身處其中係有種唔舒服,嗰種唔舒服係一種好抽離嘅感覺,會覺得無論老師同學生都唔可以完全真實,唔可以完全做返自己。香港大變之後幾年,都仲有一啲學生會挑戰吓老師,試吓老師會唔會講『真嘢』,但係我臨走嗰陣,呢啲聲音、呢啲對話已經冇埋。除咗好熟好熟嘅老師同埋同學之外,你好難分辨到究竟佢係扮唔記得,唔再擺喺心,定係完全唔知。更加唔好講嗰種舉報機制…」
聽她分享,那種肉緊、那種流暢、那些表情,聽者會從中感受到這些事情、這些感覺、這些分析,已經在他的腦海中來來回回反反覆覆消化了很多很多遍。不禁心中讚嘆,真是一個誠實面對自己的人。
「消化不良」所以出走英國
她形容自己「消化不良」,所以出走。
本身有諗過到教會事奉,但在準備行動的過程,就想到「何不嘗試到外地事奉?」
從小聽過很多教友分享到外地事奉的經歷,心中也敬佩很多牧者與傳教士到外地多行一步的事蹟。她提起很多年前那本小書《一小步》,當中有很多多行一步作出改變的計劃。
「You Only Live Once!」她突然爽朗地說起這句話,而這句話也是她出發前後,咬緊牙關帶給自己勇氣的打氣說話。
「講真,離開香港,轉行,梗係驚啦。我哋教書嘅,好多時真係淨係識教書㗎咋。一講轉行,腳都震,覺得我乜都唔識㗎喎。雖然好多老師其實都有自己嘅興趣或者技能,但係工作時間太長,都好難發展到,唔好講話副業發展,真係得個諗字,我瞓覺時間都唔係好夠,仲成日病。同埋,教書人工OK吖嘛,通常會諗買樓投資,都未必會諗用啲錢發展副業。但我都慶幸我係老師,其實香港教書人工真係幾高(笑),所以我而家先可以當自己退休都ok。」
重溫社運影片渡過艱難時刻
抵達英國時是寒冬,很早天黑,沒有家人與朋友在身邊,她心情鬱悶。她對自己說,這應該是最難過的時期。在難過的時間,她竟然重溫那些社會運動的網絡影片。
「以前驚影響返工,唔敢睇咁多,啱啱到埗嗰陣好早天黑,心血來潮搵咗一啲出嚟睇,睇到不停喊、喊咗幾日、喊完,個心反而柔軟咗,呀唔係喎,又柔軟咗,同時有啲嘢都堅定咗。」
然後,她開始看電視、電影、英國的、歐美的、日本的、香港的、新的、舊的,甚麼都看。
「老師職業病呀,搵咗嗰啲『十大英國人最愛電影』、『人生必看十套電影』,有Guideline喇,就跟啦!同埋原來好耐冇咁樣放縱自己,睇電視,狂食零食。以前放暑假都唔會咁,會去旅行囉,駛錢囉。嚟咗英國,我發現好耐冇好好咁坐低咁睇電視、睇啲唔關教書事嘅書同埋睇戲。放縱咗自己幾個月,肥咗幾個碼,幾十年冇試過。」
數個月後,由春季即將進入夏季,她也覺得自己儲滿了力量,才開始探索英國。她線上線下尋找義工機會——食物銀行、慈善商店、教會事工、長者服務、醫院義工…每星期出動4天做義工,偶爾也會做散工當作生活體驗,但他每星期總會餘下3天給自己,叫自己不要重複以往教師被動地排得密密麻麻的生活。
她喜歡長者,現在做得最長久的,是「與本地長者做朋友」和「定期探訪長期病患者」的義工服務。每天出心出力出時間出錢做好事,她覺得大滿足。
有沒有想與香港人說的話?
「You Only Live Once。我冇小朋友,大家嘅小朋友就係我嘅小朋友;嚟到英國冇家人喺身邊,生活上遇到嘅人就係我嘅家人。」
與她對談,她的爽朗有女俠的感覺。也許她與她所仰慕的那些傳教士距離並不是那麼遠。
作者:泰來
專欄介紹:
來英數年,我像麥泰來般走過不同地方,遇見許多香港人。每個故事都蘊藏韌性與希望,是否極泰來的見證,也開闊了我的眼界,給我力量。
現在,我將這些故事與你分享,或許生命真的有更多可能性。
(故事背景有一定程度修改,也得到當事人批准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