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剛放完「光復節」假期,同時全國人大常委會也將10月25日定為「台灣光復紀念日」,讓人疑惑到底兩地的「光復」有何不同。在政治層面來說,人大通過的《決定》強調「台灣光復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重要成果」,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也提出統一後台灣的七個「更好」,這種表述過去也較少看到。分析認為,這是中共對台的「法理鬥爭」、強行扭曲歷史。
中國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日前(24日)表決通過《關於設立台灣光復紀念日的決定》,正式將每年10月25日定為國家級紀念日,並舉行全國性紀念活動,此舉適逢台灣光復80周年。
《決定》稱,1945年,包括台灣民眾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前仆後繼、浴血奮戰」,取得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台灣隨之光復,重回祖國懷抱」。《決定》又提及「台灣光復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重要成果」,「是台灣作為中國一部分的歷史事實和法理鏈條的重要一環」等,這種表述過去較少見到。
王滬寧罕有提出統一後台灣7個「更好」
上周六(25日),北京還以高規格舉行「紀念台灣光復80周年大會」,台灣的統一聯盟黨榮譽主席戚嘉林、台灣《觀察》雜誌發行人紀欣、前立法委員邱毅等也有出席。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致辭時,指設立台灣光復紀念日,「展示了全國各族人民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定立場」。
他還罕有在會上提出統一後台灣的7個「更好」,包括經濟發展、能源資源保障、基礎設施建設、安全保障會更好等。
評論:中國感受到壓力因此在光復節大造文章
今年中國特別高調,台灣勵志協會執行長賴榮偉向《追光者》指,這是法律戰,中共想強行扭曲台灣是中國一部分,進行大內宣及大外宣,變成好像真實存在的事實。近年台灣愈來愈得到國際認同,讓中國感受到壓力,因此在光復節大造文章,「台灣這幾年的努力有突破,很多歐洲各國的議員跟學者,已經說台灣不是中國一部分。中共有感受到這個壓力的情況之下,他想要對台灣的論述做一個回擊」。
另外因為剛好是四中全會,賴榮偉說最大的懸疑是習近平是否還能統治中共及軍權是否穩固,所以「大造光復節文章」,強調台灣是中國一部分,把以前中華民國政府說的抗戰,「再度詮釋成中共主導」。
對於王滬寧罕有提出統一後台灣的七個「更好」,賴榮偉說中共以前強調統一的過程,現在卻是統一後的安排,「他想要用這種心靈談話、心靈雞湯的方式,讓台灣人民可以嚮往。其實習近平剛上台已經透露出不僅想要反獨,而是想要促統」。
陸委會:台灣光復日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毫無關係
陸委會上周五(24日)指出,台灣光復日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毫無關係,也與抗日作戰沒有正面貢獻的中共毫無關係。他們說台灣光復節是紀念1945年10月25日中華民國代表同盟國接受在台日軍投降的紀念日,彼時中共尚未建政。
陸委會續表示,1949年10月25日是軍民團結一致、成功抵抗來犯共軍的日子,台灣人民在這一天共同守住台、澎、金、馬,也守住中華民國主權,銘記歷史,堅決反抗強權侵略、併吞台灣,才是紀念10月25日的真正意義。
台灣VS中國光復日
雖然現在中國及台灣都有光復節,但兩者的論述卻不同。對台灣來說象徵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台灣、結束日本統治;但中國則用作統戰,宣傳「台灣回歸祖國」即中國的懷抱。
光復節的由來,可追溯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1945年10月25日,中華民國政府與戰敗的日本軍方在當時的台北公會堂,舉行受降典禮,台灣結束了長達五十年的日本統治,由中華民國政府接管。為了紀念這一天,自1946年起被定為「光復紀念日」。
不過台灣人對是否「光復」也有不同爭論,例如有些人認為這一詞代表中國民族主義的觀點,意思是「光復祖國領土」,但對一些台灣人來講,台灣在日本統治時期已經有自己的社會發展,並不是「失去的中國領土」。而且後來發生的「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等問題,讓人覺得是另一種統治轉換與壓迫,因此也有聲音覺得不應叫「光復節」。
單是節日名稱,台灣也更名了幾次,最早稱為「光復紀念日」,後改為「台灣光復節」,今年再度更名擴大為「台灣光復暨金門古寧頭大捷紀念日」,並重新定為公眾假期。
這次恢復假期,最特別的就是10月25日不再只是單獨紀念台灣光復,而是與另一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事件合併。古寧頭戰役是第二次國共內戰後期,國軍與共軍在金門展開的一場戰事,起始日為1949年10月25日。這場戰役最終以國軍勝利告終,成功阻止了解放軍對金門的進攻,穩住了台澎金馬的防線。
相關新聞
- 2025 年 10 月 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