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的亞太之行,先後與日本、泰國、馬來西亞及澳洲簽署關鍵礦產和稀土合作框架,旨在打造由美國主導的西方自由世界盟國「稀土供應鏈」,減少對中國的依賴,進一步「去中國化」,系列舉動被視作美國戰略性回應中國在稀土領域的出口管制,涵蓋採礦、加工及投資支持,總投資規模可能超過85億美元。內地「財新網」分析,此舉有助於分散全球關鍵礦產供應風險,但短期內難以完全取代中國的主導地位,但中美則進一步脫鈎,增加兩國軍事衝突的風險。
特朗普「稀土外交」體現在亞洲之旅
特朗普的亞洲之旅於10月26日在馬來西亞展開,隨即簽署多項協議。10月26日,美國與馬來西亞、泰國及柬埔寨簽署貿易及關鍵礦產備忘錄,涵蓋稀土及電池材料等領域。這些協議允許美國企業優先獲得馬來西亞和泰國的稀土資源,並考慮降低部分東南亞商品的關稅稅率,從而擴大美國市場准入。馬來西亞貿易部長表示,儘管簽署協議,馬來西亞仍維持稀土原料出口禁令,以保護國內資源。泰國內閣則確認與美國的稀土備忘錄為非約束性,但與貿易談判相關,可能帶來美國關稅減免。
日本在稀土回收技術生產上佔優
10月28日,特朗普訪問日本東京,與新任女首相高市早苗會晤,並簽署《美國-日本確保關鍵礦物及稀土供應框架》,該框架強調透過財政支持、貿易措施及儲備體系,共同填補供應鏈缺口,包括永磁體、電池、催化劑及光學材料等衍生產品。高市早苗形容此協議開啟美日聯盟的「新黃金時代」,並與美國企業REAlloys Inc.簽署技術開發備忘錄,聚焦稀土加工及供應鏈建構。日本在稀土回收技術及高附加值金屬生產上佔優,此協議有助整合日本技術與美國資源。
早於10月20日,特朗普與澳洲總理艾班尼斯在華盛頓簽署《美國-澳洲關鍵礦物及稀土供應框架》,承諾在六個月內投資至少30億美元於聯合項目,總規模達85億美元。澳洲擁有豐富稀土資源,此協議加速建構盟國礦產供應鏈,涵蓋採礦、提煉及加工。澳洲政府預計於2026年啟動關鍵礦物戰略儲備,以支持盟國需求。「財新網」分析顯示,此協議將惠及澳洲項目,如Trilogy Metals的阿拉斯加銅礦及Lithium Americas的內華達鋰礦。
稀土及關鍵礦產是先進技術的核心
特朗普在亞洲之旅中還與越南簽署類似協議,逐步降低部分商品關稅。白宮聲明指出,這些交易標誌美國在關鍵礦產領域的重大勝利,預計將吸引數十億美元投資。特朗普表示,「將有如此多的關鍵礦物和稀土,以至於你不知道該怎麼處理它們」,但產業專家認為,建構完整供應鏈需5至15年,短期內難以實現。
稀土及關鍵礦產是先進技術的核心,包括電動車、風力渦輪機、國防裝備及電子產品。中國目前控制全球稀土提煉的85%至90%,並供應超過90%的高性能磁鐵。 2010年中國對日本實施稀土禁運,凸顯供應風險。日本仍依賴中國約三分之二的稀土進口,美國則幾乎全靠中國提煉。美國的連串行動回應中國的出口管制,旨在透過盟國網絡確保供應安全。
「財新網」指,美國簽署的這些協議整合日本的精密加工(如Shin-Etsu Chemical及Hitachi Metals的磁鐵技術)、澳洲的資源及東南亞的採礦潛力。美日框架還設立快速反應小組,由美國能源部及日本經濟產業省領導,協調投資及技術轉移。預計未來五年內吸引20至30億美元投資,支援美國《通貨膨脹削減法案》及日本綠色轉型計劃。
相關新聞
- 2025 年 10 月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