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山會晤後美國下調對華關稅,但中國被列為「戰略競爭對手」的級別仍然不變,反觀印度,雖仍是「印太民主夥伴」,但關稅比中國仍然略高。
美國總統特朗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釜山舉行時隔六年的首次會晤,達成為期一年的貿易休戰協議。特朗普宣布將美國對中國貨品的平均關稅從57%降至47%,以換取中方恢復購買美國農產品並暫緩稀土出口管制。
另一方面美國對印度貨品的平均關稅高達50%,比中國還高三個百分點,然而印度卻被視為「印太民主夥伴/盟友」——而中國,即使關稅稍為下降至47%,仍被標籤為「經濟威脅」。
美國向印度施壓停購俄油
最近美國為施壓印度限制從俄羅斯進口原油,同時回應長期貿易逆差,特朗普政府對印度加徵25%懲罰性關稅,使其平均關稅升至50%,一度高於中國。這主意是出於談判策略與市場開放壓力,華府希望藉此迫使印度讓出部分工業與農業市場,以換取能源與安全合作。
至於越南關稅是20%,若貨品經中國轉運則加徵40%。但越南佔美國進口僅約4%。
印尼關稅是19%,佔美國進口更只有約2%,主要影響棕櫚油與紡織品。美國與印尼正洽談自由貿易協定,稅率可能再降。
印度亦只佔美國進口5%,中國則是13.5%
對中國關稅戰術性調整,非結構性改變
特朗普的47%新稅率主要源自將芬太尼懲罰性關稅由20%降至10%,其餘高科技產品如電動車(100%)、半導體(50%)與鋼鐵(25%)維持不變。此舉僅是暫時和戰術性調整,並非結構性改變。
中方雖暫獲喘息,但協議僅為期一年,美國仍保留重新加徵的空間。中方則承諾暫緩稀土與鋰電出口管制並恢復購買美國農產品。
多數替代國難以匹敵中國供應鏈效率與產能
美國智庫稅基基金會(Tax Foundation)估計,2025年特朗普關稅相當於每個美國家庭增稅1,300美元,主要來自中國貨成本轉嫁。
在此結構下,美國企業被迫尋找替代供應地,但多數替代國難以匹敵中國的供應鏈效率與產能。這使得美方既無法完全「去中國化」,又不願讓北京在貿易談判中得分。
於完整的產業鏈、規模經濟與技術升級。2025年中國對美出口下降約20%,但全球出口份額仍佔30%以上。
相比之下,越南、印度雖出口增長,但基礎設施不足、勞動力成本上升,限制了其取代中國的能力。
然而,長期來看,高關稅正在加速「脫鉤」進程。越南吸收部分電子供應鏈,印度則成為紡織與製鞋替代基地。多家智庫指出,中國需透過內需刺激與出口多元化(尤其是歐盟、東南亞市場)來應對長期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