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西方萬聖節(Halloween)到來,中國多地年輕人再度藉機上街進行角色扮演(Cosplay),模仿熱點人物、卡通角色及社會事件,以惡搞、幽默或諷刺方式表達對時弊的看法。然而,今年官方監控力度加劇,上海、南京、哈爾濱、廣州等地警方大規模布防,驅趕或帶走多名裝扮者,引發「民間狂歡與警方貓鼠遊戲」的輿論熱議。自疫情後,此類活動已成為年輕人面對高壓社會管控的年度宣洩管道,但官方擔憂人群聚集與敏感內容,觸發社會事件,均採取嚴密監控。
街頭Cosplay熱點與諷刺元素
根據內地小紅書、微博、微信群用戶分享,今年萬聖節前夕,多地街頭再次湧現創意惡搞Cosplay。
南京出現民眾惡搞模仿新聞人物、男扮女裝的「紅姐」,並手持「來都來了」標語,諷刺今年熱爆網絡的紅姐事件;另有年輕人裝扮成吳京主演的「戰狼」角色,參與虛擬「魷魚遊戲」挑戰,更嘲諷「九三閱兵」上「坦克裝上後視鏡」,影射軍事宣傳的荒謔,引發路人圍觀與笑聲。
在上海,Cosplay者多選擇在人群密集的市中心如巨鹿路,裝扮成「社畜」(上班族)或「996」工作制受害者,背負巨型時鐘或鏈條,表達對勞動壓力的不滿。
警方布防與驅趕行動
自疫情後,萬聖節街頭活動逐漸演變為年輕人聚集形式,官方視為潛在不穩定因素。今年,上海黃浦區街道辦據傳發內部通知,嚴禁恐怖或暴力元素裝扮,一旦發現即勸退或強制措施。警方從10月25日起出動大批警力巡邏,盤查「奇裝異服」者。據BBC中文網及紐約時報報導,上海警方逮捕多名Cosplay者,杭州及廣州亦有類似行動。
廣州地鐵站設立「臨時卸妝區」,要求奇妝異服市民卸妝後方可乘車。警方如臨大敵,驅趕並抓捕多名參與者。
微信公眾號「急診與重症」轉載相關討論,稱「年輕人只是想放鬆,官方過度反應」。但官方媒體如新華社未直接報導,各地警察僅強調「維護社會秩序」。
疫情後背景與社會反響
疫情後,中國年輕人藉萬聖節Cosplay諷刺時弊已成常態。2023年上海萬聖節曾湧入數萬人,Cosplay如「大白」(防疫人員)或「核酸檢測」引發國際關注,但也遭官方秋後算賬,騰訊、抖音及小紅書負責人被約談。2024年類似事件重演,今年2025年則提前一週爆發,反映年輕人對經濟壓力、就業困境及言論空間的積怨。
《紐約時報》分析:「中國極度缺乏安全感的專制國家,對任何潛在聚集都高度警覺。」指出這是「消失的萬聖節」,年輕人用幽默抵抗,但面臨更大壓力。微博有用戶稱:「這是我們的節日,為何變成貓鼠遊戲?」
官方立場則強調「防止人群聚集引發不穩定」,有媒體人呼籲「疏而不堵」,讓年輕人釋放情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