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月,澳洲、英國、荷蘭等地相繼爆發「反移民」示威。儘管不少遊行人士表明自己並非仇外,只是反對「大規模的非法移民」,但在社交媒體上,仍不乏較強硬的言論,直言「如果你要保留自己的文化,就應該留在自己的國家;既然選擇移民,就應該全面接受當地的文化與價值觀。」這種觀點迅速在網絡上廣泛流傳,無可否認地代表著部分社群的真實想法。
對身處海外的香港人而言,無論是從新聞報導、網絡平台,還是生活對話中接觸到這類論調,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對「融入」的想像,彷彿要被當地社會接納,就必須捨棄原有文化,這樣才能證明我們「真正屬於這裡」。移居海外的港人聽到這類聲音時,或許會感到迷惘:
如果孩子在外國長大,是否就沒有需要學習香港語文?
如果我們重視香港語文教育,是否代表不願意融入當地?
筆者認為,這種「要融入就要放棄原文化」的想法過於簡化,忽視了對文化適應的深層理解。多元文化心理學家 Berry(1997)提出的「文化適應策略模型」(Acculturation Model)就為這個問題提帶來了啟示。這個模型按少數族裔個體對母文化與主流文化的認同程度,把他們分為四種狀態:
第一種是「邊緣化」(Marginalisation)﹕既不認同自己原有文化,也無法融入當地文化,亦即所謂「兩面不是人」。這類情況容易導致心理失衡,甚至產生孤立與自卑感,為四種狀態中最不理想的一種。
第二種是「抽離」(Separation)﹕只認同原來的文化,拒絕當地文化。這正是許多港人在移民初期會擔心的情況﹕自己人圍爐取暖,與社群脫節,難以發展長遠的生活與事業,甚至引起本地人的反感。
第三種是「同化」(Assimilation)﹕完全接受當地文化,但否定、遺忘甚至排斥自身的家鄉文化。這類人,尤其是小孩子,表面上看似適應良好,語言流利,社交自然,但根據許多資深海外語文教師的經驗,他們成年後,不少人會重新尋找與原生文化的連結,例如學習母語、了解家鄉背景,試圖填補那份「成長過程中的缺失」。
第四種是「融合」(Integration)﹕同時認同兩種文化,既樂於接受新環境,也珍視自己的文化根源。研究發現,「融合」狀態的孩子在學業、社交與心理健康各方面的發展最理想,因為他們能從雙重文化中汲取自信與力量,建立更穩定的自我認同。
當然,現實情況往往比理論複雜。孩子在不同層面上對文化的認同程度不一: 他們可能更喜歡西方的流行音樂,卻愛吃沙嗲牛肉麵多於炸魚薯條;可能平常習慣用英語交流,卻會在面對家人時,用廣東話表達最真摯的情感。事實上,文化並不是二選一,而是一種交織,而這種交織的核心,就是語言。因此,若海外港人家長希望孩子能真正「融入」當地社會,而非被單向「同化」,那麼香港語文教育就不只是情懷,更是一種心理健康與文化身份的保護機制。
面對全球反移民的浪潮,語文教育者的使命反而更顯重要。推廣香港語文,不是為了抗拒新社會,而是為了在融入過程中保留文化的承傳。
作者:香港語文研習平台
相關新聞
- 2025 年 11 月 02
- 2025 年 10 月 26
- 2025 年 11 月 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