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技企業繼續撤離中國。美國數據分析軟件公司賽仕(SAS)近日被曝光開始撤離中國市場。 據多家媒體報道,該公司裁撤中國區約四百名員工,結束二十多年在華經營。外界認為,這是外資專業軟件企業離開中國潮中的最新案例。
中國社交平台10月30日晚出現消息,全球最大數據分析與商業智能軟件供應商、SAS中國團隊全員裁撤,註冊機構將註銷。部分被裁員工向媒體透露,公司當日以電子郵件通知裁員,並舉行一場簡短的視頻會議。公司發言人對外表示,該決定屬全球運營調整的一部分,目的是優化業務結構。受影響員工需在11月14日前簽署離職協議,補償方案包括「N+1」補償金、兩個月額外薪資、年終獎金及年底工資。
行業轉向代理運作
北京一家數據技術顧問公司經理林敏對記者說,外資數據企業近年普遍縮減中國業務。他說,SAS退出反映行業轉向區域代理模式,以降低政策與市場風險: 「這家公司在銀行、保險與能源行業的應用很深,結束直營後,這些領域會由本地代理接手。」
香港《南華早報》10月31日報道,SAS(Statistical Analysis Software)正在停止在中國的直接業務運作,並將透過第三方合作夥伴維持部分服務。公司總部位於美國北卡羅來納州,自1999年進入中國,2005年在北京設立研發中心及用戶支持部門。
中國分公司已關閉網站
網上資料顯示,SAS在北京、上海與廣州設有分公司,主要從事商業智能、分析軟件與智能解決方案服務。其簡體中文網站目前已無法訪問,招聘頁面也不再顯示中國區職缺。
曾任職於北京字節跳動研發部門的前軟件工程師夏先生說,他一位在SAS工作的朋友透露,裁員前公司已逐步關閉內部測試平台與服務器,部分技術轉移至海外中心。這次不是暫時調整,而是整個中國業務結束。
SAS成立於1976年,為全球最大數據分析與商業智能軟件供應商之一,客戶遍及120個國家,超過五萬家公司採用其解決方案。該公司曾連續17年被Top Employers Institute評為中國「最佳僱主」。
山東財經學者趙志指出,在中國大陸,外資軟件企業面臨合規審查、數據跨境限制及市場需求收縮,撤出中國已成趨勢。他說,專業軟件對數據安全依賴高,若無法保證數據處理與傳輸自由,外企難以維持商業模式。
多家外資企業同步縮編
趙志認為,外資企業近年轉向東南亞與印度市場,與SAS在中國的縮退屬同一方向:「外企不願完全離開,但已不再投入。」
綜合多家媒體報道,在SAS之前,美光科技、戴爾與IBM已先後縮減或關閉其在中國的研發與製造單位。美光於2025年初在中國裁員約三百人;戴爾於9月在上海與廈門的EMC及客戶解決方案部門進行縮編;IBM則於3月關閉成立32年的中國投資公司。
近年來,外資軟件企業陸續撤離中國市場。2023年,Adobe關閉其在北京的營銷與銷售團隊,轉由新加坡分部負責亞太區業務;同年,VMware在中國進行大規模裁員,並將多數研發職能轉移至印度與美國。
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下降約10%,同期外商投資企業雖增加16%,但多為小額登記項目,顯示外資整體投入持續縮水。學界指出,這種「量增額減」的現象意味著企業仍保持登記活動,但真正資金流入趨於保守,反映外企對中國長期市場信心下降。
美國科技公司微軟近期亦在中國進行業務調整。多家科技媒體報道,微軟部分在華部門出現人員變動,涉及雲端服務及合作項目,屬公司全球重組計劃的一部分。中國IT業界人士指出,這一趨勢顯示外資科技企業正集中全球資源,調整在華業務佈局,中國市場的外資研發與創新功能正逐步減弱。
外資撤離成全球縮影
學者分析,中國外資科技企業連續收縮,顯示全球科技產業供應鏈重心正向區域化與多元化轉移。外資企業在華戰略從市場擴張轉為風險控制,成為當前全球投資環境變動的一個縮影。
一位不願具名的學者表示,這種轉向不僅反映經濟層面的考量,也反映政治與制度風險的累積效應。隨著全球市場對數據安全、供應鏈韌性及政治中立的要求提高,跨國企業正在重新評估區域佈局,更多資金流向制度透明、政策穩定的國家。他指出,外資撤離並非短期波動,而是一種結構性調整,未來五年中國在全球科技產業中的角色可能進一步弱化,外資對中國市場的依賴程度將持續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