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三艘航空母艦「福建號」(Type 003)自2022年下水以來,被視為中國海軍邁向藍水作戰能力的重要里程碑。它是中國首艘配備電磁彈射系統的航母,被外界形容為「中國版福特號」。不過,多項公開資料顯示,福建號在能源系統上仍採用常規動力,而非核子推進,這也成為其技術瓶頸與作戰能力的主要限制。
今年九月新華社發報了影片,顯示在福建號上, 最新式的J35 隱形戰機 成功用電磁彈射系統升空。隨即引起軍事專家嘩然,因為連美軍的F 35 亦不能用電磁彈射系統。
值得留意的是,美國總統特朗普上週訪問日本時登上美軍航母,他突然表示要把電磁彈射系統換回十幾年前退役的蒸氣彈射,更聲稱會簽總統行政命令推行計劃。但問題是,提供蒸氣彈射設備的承建商早已倒閉。
非核動力:技術進步但仍受制於能源
但另一方面,根據美聯社與《海軍技術》(Naval Technology)報道,福建號採用常規燃油推進系統,配合「整合電力推進」(Integrated Electric Propulsion, IEP)技術,以供應航行與彈射所需的龐大電力。
這意味著,福建號雖能以電磁方式彈射艦載機,但電力來源仍仰賴燃氣輪機與發電機組。與美國核動力航母不同,它無法長期穩定地提供巨量電能,必須依靠儲能系統在每次彈射後「慢速充電」。
美國的「福特號」(USS Gerald R. Ford)配備雙A1B核反應爐,輸出功率高達700 兆瓦,足以同時支撐航行、雷達、電磁彈射與雷射武器系統。相較之下,福建號的燃油動力能量密度較低,令其電磁彈射系統難以維持高頻率運作。
電磁彈射頻率受限 艦載機載荷或受影響
軍事觀察人士指出,福建號的電磁彈射每次啟動需在兩至三秒內釋放約480 兆焦耳能量,相當於一個中型城市幾分鐘的用電量。由於電力供應有限,該系統難以連續高速運作,可能需間隔更長時間才能完成下一次彈射。
這也意味著,若艦載機重量過大,例如滿載燃油與彈藥起飛,將增加彈射能量負荷,對系統造成壓力。外界推測,福建號的J-15T或J-35艦載機在實際操作中,可能需減少燃料或武器載量,以確保彈射安全與系統穩定。這限制了其遠程打擊能力,使其更傾向執行防空或巡邏任務,而非攻擊型航母角色。
常規燃油限制遠洋部署 核艦仍佔優勢
福建號的最大航程估計為10,000至12,000 海里,可支撐約兩至三個月的持續任務,但仍需定期補給燃料。
相比之下,美國的核動力航母可持續運作半年以上而無需加油,顯示兩者在遠洋部署與戰略投射能力上的差距。
分析認為,福建號的設計更多在於技術過渡——從滑躍起飛走向彈射起飛,為未來可能的核動力第四代航母(Type 004)累積經驗。中國官方尚未證實相關研發進度,但外界普遍預期,若無核動力支撐,電磁彈射的潛力將難以完全發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