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美關係出現緩和跡象,中國宣布暫停實施多項出口管制措施,囊括稀土、鋰電池等關鍵物項,期限至2026年11月10日。同時中國在鋰電池領域亦見積極發展,寧德時代與嘉元科技簽訂巨額框架協議。
中國商務部及海關總署於11月7日晚聯合發布公告,決定自即日起至2026年11月10日,暫停實施6項涉及稀土出口管制的公告,包括對境外稀土相關物項、稀土技術、稀土設備與原輔料,以及五類中重稀土與鋰電池相關材料實施出口管制的措施。據美國彭博社引述消息人士指,中國同意引入「通用許可證」制度,實質上結束稀土出口管制,但多位業內人士指出,新許可證並不代表4月以來的全面出口禁令完全解除,中國仍保留隨時調整的空間。
此舉延伸至歐盟,歐盟委員會發言人吉爾表示,中國同意暫停擴大稀土出口管制,雙方將繼續就出口政策保持對話。《紐約時報》也報道,歐盟約98%的關鍵稀土進口來自中國,依賴度高於美國的80%,中國的管制措施已影響歐洲軍備重整計劃,包括F-35戰機、無人機及導彈等軍事裝備生產。歐盟安全政策智庫歐盟安全研究所指,若供應中斷,「重整軍備便無從談起」。咨詢公司SFA牛津(SFA Oxford)分析師預測,歐洲實現稀土供應多元化需8至12年,短期內外交手段仍是主要依賴。
在中美關係層面,白宮於11月1日公布協議細節,中國承諾暫停稀土管制、限制芬太尼前體化學品出口、購買至少1200萬噸美國大豆,並終止對美國半導體企業的反壟斷調查;美方則降低對華關稅10個百分點,並延長部分301條款關稅豁免至2026年11月。彭博社指此協議被視為貿易戰的「戰略性喘息」,美國財長貝森特強調,中國在稀土市場壟斷且不可靠,美方將聯合盟友建立自主供應鏈。惟《紐約時報》分析指,這僅是暫停而非退讓,中國維持對西方清潔能源及國防產業的結構性影響力。
與此同時,中國在鋰電池領域展現開放姿態。據「界面新聞」報道,中國商務部及海關總署公告(2025年第55號至58號,以及61號、62號)暫停實施,涵蓋超硬材料、稀土、鋰電池及人造石墨負極材料等出口管制。彭博社也指,中國自11月8日起對能量密度≥300Wh/kg的鋰電池及關鍵材料實施出口管制,精準針對美國清潔能源轉型。暫停出口禁令後,鋰電產業鏈見積極信號,嘉元科技公告,與寧德時代簽訂框架協議,2026至2028年供應不低於62.6萬噸銅箔及負極集流體材料,對應產值約660億元人民幣。
中國手中籌碼不只稀土
新浪財經報道,此協議聚焦固態電池賽道,嘉元科技將優先保障寧德時代需求,提供競爭性價格。而LG化學與中國石化也簽署鈉離子電池材料聯合開發協議,顯示中國鋰電出口重拾動力。
儘管如此,《華爾街日報》報道指,中國手中籌碼不只稀土,其遏制力已延伸至鋰離子電池、成熟製程晶片及藥物成分三大領域。
而歐盟委員會於11月5日公告,對中國中車子公司葡萄牙中車唐山發起反補貼調查,涉里斯本輕軌招標。財新網報道,所有投標報價平均高出底價46%,歐委會初步評估中國中車獲不公平優勢,調查依據為《外國補貼條例》。此舉顯示,儘管中國對稀土管制暫停,但歐中貿易摩擦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