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由香港大學社工及社會行政學系博士生白逸銘為首撰寫、題為《Forty years of fertility transition in Hong Kong》(香港40年來的生育轉變)的研究論文,被揭發多個參考文獻由AI「虛構」。論文通訊作者、白逸銘的老師葉兆輝曾解釋,是白逸銘用AI整理引用資料時,沒有檢查內容導致出錯,更稱該英文學刊《當代中國人口與發展》的編輯接受其解釋,並允許於未來數日重新上載「正確版本」。
不過,負責出版該期刊的出版社Springer Nature在事發不足一星期(14日),在該篇論文的頁面,貼上一段「Editor’s Note(編輯聲明)」,指「本論文所引用文獻的準確性已引起關注。本學刊正依照出版倫理委員會(COPE)指引展開調查。待此事獲得解決後,編輯部將採取適當的編輯處理」。出版社的聲明似乎與葉兆輝早前所指已被「接納」解釋及可「重新上載」有出入。
本身是港大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的葉兆輝,在事件被揭發後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該論文已取得期刊編輯同意,將重新上載期刊。對於使用AI虛構文獻的質疑,他證實是白逸銘用AI整理引用資料時,沒有檢查內容導致出錯。不過,他重申「成篇文內容都係無問題」,已經過兩次學術評審,強調沒有捏造任何文章內容,事件「唔係Integrity(誠信)問題」;更稱自己刊登過逾百篇論文,「多一篇唔多,少一篇唔少」,沒有犯險的必要。
葉的回應在學術界引起嘩然,不少匿名學者向本台及教育平台《教育刺針》指,葉的講法反映他視文獻為「裝飾」,完全漠視文獻的重要性,又批評他將出錯歸咎於學生身上是「推卸責任」。
相關新聞
- 2025 年 11 月 10
- 2025 年 11 月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