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30 日,日本新任首相高市早苗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南韓釜山會面。短短數十秒的握手中,高市早苗收起上任後常見的燦爛笑容,神情冷靜。兩人照相後立即步入會場,沒有多餘寒暄。這場本來被視為「例行外交」的峰會,很快成為接下來幾個星期中日關係急速惡化的起點。
其後,高市早苗公開表示,如果中國武力攻台,日本可能根據《存亡危機事態》啟動集體自衛權,亦即在美日安保架構下直接軍事介入。北京旋即召見日本大使,外交部連日強硬批評,並先後發布旅遊和留學安全警示;中國海警編隊更進入釣魚島(日本稱尖閣)附近海域,展示不滿。事情迅速升溫,外界又再問:這是不是另一場「鬧完無幾耐又和好」的例行公式?四十年中日關係的重覆模式,是不是再度上演?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回到歷史,重新檢視中日關係每次起伏時的節奏。
鄧小平戰略: 擱置爭議共同發展經濟
中日建交後的第一波友好期始於 1970 年代。文革結束、鄧小平復出後,中國急於尋找經濟出路。1978 年鄧小平訪問日本,乘坐新幹線時被問到感受,他回應:「感覺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外界普遍認為,鄧小平是希望中國能向日本學習成功經驗。訪日期間,他在回應釣魚島問題時提出「擱置爭議」,強調雙方沒有必要因主權問題破壞整體合作。他甚至在東京公開說:「下一代人比我們聰明,總能找到解決方案。」這句話成為往後三十年中日處理釣魚島問題的基本方針。
鄧小平當時亦拜會松下電器創辦人松下幸之助,親自懇求日本支援中國改革開放。松下當場答應。1979 年,松下與中國簽訂《技術協作第一號》,協助建立改革開放後第一條外資現代化彩電生產線,並在 1987 年成立北京松下顯像管公司,投資 248 億日圓,成為當年最大型的中日合資企業。隨後,日本對中國改革開放的貢獻持續增加:從 1979 年到 2005 年,日本向中國提供逾 3.1 兆日圓低息貸款,折合約 2,088 億美元,另外還包括約 9.7 億美元無償援助,以及大量技術合作。中國不少基建、電力、通信設施,甚至地方學校,都曾獲日本援助。八、九十年代日本更是僅次香港和台灣的全球第三大對華投資來源,中日雙邊貿易迅速膨脹,形成難得的「蜜月期」。
然而,經濟合作仍無法掩蓋兩國之間的歷史矛盾。從九十年代開始,侵華戰爭記憶成為新的衝突源頭。每當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北京必然強烈抗議,雙方領導人互訪隨即凍結。雖然經貿往來依然高速增長,但政治層面長期「冷對冷」,形成經典的「政治冷、經濟熱」局面。
中日始終拋不開二戰遺下的心結
2010 年,中日矛盾從歷史問題延伸到釣魚島海域。一艘中國漁船與日本海上保安廳船隻相撞,被扣押的船長成為外交風暴焦點。北京啟動一連串反制,包括召見大使、暫停部長級交流,以及以行政手段收緊稀土出口,令局勢迅速升溫。儘管兩國對峙激烈,但最終仍然避免軍事衝突,船長在巨大壓力下被釋放。
2012 年,日本政府宣佈將釣魚島部分島嶼「國有化」,掀起另一波更大規模的衝突。中國多地爆發反日示威,有焚燒日本車輛、攻擊日企商店的事件;香港亦再度出現保釣運動,多艘保釣船出海與日本巡邏隊對峙,甚至成功登島插旗。這一次的對立已經超越外交層面,觸動整個華語世界的民族情緒,中日關係跌至建交以來最低點。
近年矛盾再次轉型。日本啟動福島核處理水排放,中方強烈反對;同時,日本新版防衛白皮書明確指出台海穩定對日本安全「不可或缺」。中國海警與日本海上保安廳在釣魚台周邊的接觸亦明顯增多,兩國的摩擦從主權象徵,轉向地緣戰略層面。而台灣,成為最敏感的交叉點。
回顧這四十年,每一次中日危機升級都有固定模式。升級的起點多源於象徵性極強的議題,包括歷史、靖國神社、釣魚島、福島排海,以至台海局勢。北京的應對方式也長期維持相同節奏:外交抗議、召見大使、海空示威、旅遊與留學限制、經濟施壓,再加上官媒的民族情緒動員。另一方面,日本多半以強硬姿態回應,但實際上採取降溫策略,透過模糊措辭和技術層級的外交對話,避免進一步惡化。由於兩國經濟深度互依,全面經貿戰代價極高,因此多次危機都停在「不戰而鬥」的範圍內:海上對峙常態化,但雙方都不會真正跨過戰爭門檻。
日本對華政策大幅度轉向
然而,今次的性質,與過去四十年的任何一次都不同。這是日本首次公開表示,一旦中國攻台,可能構成日本的「存亡危機事態」,意味著日本可能透過集體自衛權軍事介入台海。這不再是歷史、象徵或外交語言的爭議,而是直接涉及可能的戰場選擇。
同時,日本國安政策已全面右轉:國防預算大幅提升、長程飛彈部署加快、與美軍的整合程度前所未有。北京在經濟壓力與民族情緒的雙重背景下,也更難顯得退縮。這些因素合在一起,使得今次中日對立的上限與下限,都與以往不同。
短期而言,中日兩國仍然會維持高分貝對罵與象徵性施壓,特別是北京方面會持續放大民族情緒,對東京叫陣。但這次的觸發點不再是一次性事件,而是牽涉台海、牽涉日本國家安全、牽涉美日同盟的深層變化。未來局勢是重新攤牌,還是又一次的「鬧完無幾耐又重建關係」,將取決於雙方的實力和下一步地緣格局。我們將在下一集,利用最新數據分析兩國實力差距與潛在動向。
相關新聞
- 2025 年 11 月 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