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銅鑼灣書店店主林榮基見面,差不多已有半年,他的頭髮剪得更短了,臉型更瘦削,他說剛完成了第5次化療,有不少副作用,例如失眠、無胃口吃飯,書店也進入半休業狀態,有朋友預約才會開門,其餘時間他都在靜養。10年前,他在深圳被擄,經歷8個月的拘禁後回到香港,「那是想不到的人生轉捩點」,2019年離開香港、在異鄉癌症復發,他只能樂天知命,「過好每天生活就算」。
今年5月,醫生證實林榮基肺腺癌復發,已進入第四期,入院做腫瘤切除後,更要進行化療,已完成了5次。他說,剛發現時非常愕然,現在已沒當時那麼緊張,「只能順天命,過好每天生活就算,平時不要痛就好」。他形態明顯比半年前憔悴,化療副作用不小,失眠讓他非常困擾,試過三天無法入眠,最終只能吃安眠藥。
癌病突然「躍上」第四期,心理和生理都需要調息,他算樂觀,書店仍會繼續營業,只是沒有每天把大門打開,有人想來買書詢問才讓他們進來,「未死得住,照開喇」。到過書店的人都知道,林老闆是「前舖後居」的,辦公桌後放置一個小雪櫃,休息時就爬上雪櫃上的碌架床,私人和公共領域密切結合。他的生活,甚至生命,和書店已是血脈相連。
10年前的香港銅鑼灣書店,「豬肉枱」上的「中國禁書」琳瑯滿目,揭中共高官貪腐、情史的書籍,應有盡有,不少中國旅客恆常光顧,甚或慕名而來,帶走整個行李的書。這10年對林榮基來說,是翻天覆地的轉變,「香港以前自由度很大,習慣在香港生活,現在來到台灣要重新適應」。
在台灣保留一個讓港人聚會的地方
他的生命有巨大變化,香港社會亦然。從前,人們戲謔香港是「中國禁書後花園」,不能在中國出版的書都能在香港找到,「根本不會有禁書概念,書應該是所有人都能閱讀的,你可以不認同當中觀點,但不能禁」。有時候,明確的「禁書」準則,未必讓人恐懼,倒是被人胡亂投訴,然後在沒有理據下被迫下架,卻製造更多恐懼。
他的桌子旁,擺放着數十本分批紮起來的書,是移民海外港人訂購的書,大部分都是香港議題相關,儘管身體狀態不佳,他卻未有結業的打算,希望在台灣保留一個讓香港人聚會的地方。「很多香港人過來,也有已移民的港人,想大家有個地方可以傾吓偈」,賣書固然重要,但他坦言,書店更重要的功能是提供一個讓香港人可以放心聊天的地方,有時還會舉辦座談會,邀請不同的人來演講,「不會輕易關掉」。
銅鑼灣書店事件 從中國角度來看很「合理」
書架上放着有關2019年社會運動的書,亦有很多早已不能在香港的圖書館、大學和書店見到的書,當中包括歷史、評論分析、自傳、相片集,還有漫畫、小說等。問他銅鑼灣書店事件是否香港書店和出版界的轉捩點,他搖搖頭說,從中國的角度來看,一切都非常「合理」,「香港過去有自由,從來沒有禁書,從香港角度來看,這是違反人權的」。
書被禁,只是違反人權的冰山一角。他感慨,現實改變不了,只能離開。
人生總是轉折,總是遇到意想不到的事。若非曾被擄被關,他不會有一種敏感度,不會時刻警覺,「6年前不走,或已被『送中』,決定離開是因為對這些事的瞭解」。書店股東之一、瑞典籍桂民海在泰國被擄,2020年被中國政府判刑10年,其女兒指過去5年一直不知父親下落。
港台書商、出版界人士被中共判監 中共眼中「你永遠都是中國人」
「被消失」的出版業界人士,近年還有台灣八旗文化總編富察延賀,他2023年在上海被捕後,跟外界一直失去聯繫,直至今年3月國台辦才證實他被判刑3年。林榮基說,以為桂民海會被輕判幾年,怎料是10年,「而且放出來也無法離開中國,富察也是一樣,中共覺得你『永遠都是中國人』,根本不會有任何期望」。
訪問中,他不時感到氣喘,很多時需要稍作停頓才能繼續,談到台灣、香港文化和歷史,卻仍然能滔滔不絕。雖然兩地文化差異,但他沒有後悔離開香港,「在台灣開書店,還有空間,香港大學圖書館都要把書下架,真的很諷刺!開書店就是為了跟人溝通,討論嚴峻的社會和文化問題」。
隔着一個海,跟香港人的溝通,感覺竟然更緊密,他以小說《1984》 來比喻現時香港的情況,「小說比現實更恐怖!」有沒有掛念香港?「有的… 四、五成吧..」然後,他沉默了,說自己現在愛台灣多一點,「因為香港是不再有自由的地方」。偶爾掛念的,應該是從前的香港吧。
相關新聞
- 2025 年 11 月 20
- 2025 年 10 月 17
- 2025 年 11 月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