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到澳洲墨爾本快兩年了,最近時常感到一些身份上的迷惘,不太確定自己在新環境該如何定位。帶著這份不安到悉尼旅行,偶然走進新南威爾士美術館,參觀《And Still I Rise》。展覽匯聚了多位亞洲女性藝術家的作品,她們以自身經驗、文化背景和女性視角,回應身份、文化、家庭與社會議題。似乎為忐忑的我找到出路。
在云云創作中,特別被 Chun Yin Rainbow Chan、Agnes Christina、Wendy Yu 和 Suzann Victor 的作品所吸引。站在她們的創作前,感受到力量,更清楚作為新移民,在陌生城市生活如何尋找自己的位置。這些藝術家的作品讓我明白:文化與身份不會因遷移而消失,反而能在新環境中被延續與活化。
🌈 Rainbow Chan —— 《Fruit song – 生果文》瀕臨消失的哭嫁歌,穿越時空的聲音
Rainbow 聚焦香港圍頭(Weitou)女性的哭嫁歌,這些歌聲承載離別、轉變與女性情感,但如今幾乎瀕臨消失。她從母親那一代學習歌聲與方言,並透過長卷軸式繪畫、文字、水果圖像、聲音及打油詩,將這傳統重新呈現。
站在她的作品前,聽見久遠的歌聲在空間迴盪,像母親輕唱的旋律,也像我記憶中香港的角落。也許我也能把香港的文化、語言和故事帶入澳洲,讓它們在新的土地上被理解與感受。Rainbow 教會我們,文化不是只能回憶,它可以延續,並與新環境對話。
✧ Agnes Christina —— 《The Knot》:髮結、母女連結與身份尋根
Agnes 以 hair knots(髮結)象徵她與母親的連結,以及代際間的交流與承傳。作為中印尼華裔,她的作品同時探討家庭期待、性別角色、社會規範,以及自我身份的尋找。
在她作品裏,我感受到她對母親的依戀、對文化的尊重,以及對自我身份的探索。作為第一代移民,也曾感到文化與家庭之間的拉扯。Agnes 的作品讓我明白:即使面對傳統與期望,我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在新環境中尊重根源,也勇敢生活。
✨ Wendy Yu —— 《Act of holding dance 2020》平凡生活中的幽默與詩意
Wendy 將日常生活化為藝術,舞蹈、身體語言與細微動作,都能在她手中變得幽默且化為動感,文字、書法。站在她的作品前,不自覺微笑,也想到自己在墨爾本的日常:一言一行也可滲入香港人的精神力量!
她提醒我們:面對陌生城市,不必永遠緊繃;生活可以輕盈,也能充滿趣味與創造力。更希望在澳洲像她一樣,用幽默與好奇去面對生活,讓日常變成自己的藝術。
🔍 Suzann Victor ——《Sea lantern II 2025》 改變視角,看見自己與世界
Suzann 利用鏡片與光,呈現東南亞城市與居民的生活。觀者的移動會改變圖像的碎裂與放大,提醒我們:觀看與被觀看,都是由視角和權力決定的。
作為移民,我們不只是被旁觀,也能主動講述自己的故事。Suzann 的作品讓我深信:我們可以在澳洲,用自己的方式被看見,找到出路,找到歸屬感。
🌏 帶著文化與身份,勇敢在澳洲發光
這些藝術家讓我明白:
- 多重身份是力量,而非困惑
- 女性經驗與代際記憶值得被理解與尊重
- 幽默與創造力能療癒遷移的不安
- 故事應由自己親口訴說
- 移民不只是離開故鄉,更是延續與重生。香港的文化、語言與價值,可以在這片新土地上重新投入綻放。
當我離開展覽時,心裏浮現 Rainbow 的哭嫁歌聲、Agnes 的髮結、Wendy’s 幽默、Suzann 的光影——我知道,無論未來有多少挑戰,都應勇敢站起,讓香港的光芒在澳洲融合並閃耀。
作者:小菁
***
《追光者》歡迎讀者投稿,本平台保留刪改權,一經採納刊登,不另作通知。投稿請電郵至 editorial@pulsehknew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