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今天(10月20日)在北京召開,為期四天。官方通報稱,會議重點審議下一階段國家發展規劃,研究經濟結構調整、民生保障、科技自主與安全發展等議題。中國民間對此反應平淡,多數人更關心實際生活與經濟壓力。
新華社19日晚發表題為《確保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取得決定性進展——寫在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召開之際》的長文,並刊登於周一《人民日報》頭版。文章指出,「十四五」時期(2021—2025年)是中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開啟現代化建設新征程、邁向「第二個百年目標」的第一個五年。
改善民生政策一直未見成效
雖然會議被視為重大政策節點,但普通民眾反應冷淡。貴陽退休人員周先生在開幕當天受訪時說,他對每年一次的高層會議興趣不大:「每次都說要改善民生,可是藥越來越貴,看病報不了銷。」
近期,民間對生活壓力的感受普遍強於對政治的關注。廣西一名外送員在抖音留言:「我們每天跑單,最怕的是油價漲。那些政策聽著太遠了。」另一名因房屋糾紛未解的居民說:「電視上講共同富裕,我只想別再被趕出住的地方。」
北京昌平區一家餐館的劉姓服務員對記者表示,最近生意清淡、收入下降:「我們這裡客人少,豬肉現在五塊一斤,就算一盤烤肉吃到飽,也沒什麼人來。」她每月房租一千多元,「只希望房租別漲,客人多一點,比什麼會都實在。」
學者觀點:經濟人事佈局仍是以中美貿易戰為主
北京獨立學者盧先生接受記者專訪時說,本次會議延續去年未完成的經濟議題。疫情後經濟下行,原定的三中全會被迫延後,當時主要推出救市方案,這次才回到「經濟定調」的主軸。
他說:「當前議題核心是新一輪『十五五』規劃,重點在應對外部貿易環境惡化與產業鏈重構。整體背景仍是中美貿易戰的延續。」
盧先生認為,當局希望透過強調「自主創新」「卡脖子攻關」「自力更生」,在技術與製造領域建立防禦性布局。「未來幾年,半導體、能源、高端製造會是政策聚焦點。」他並指出,人事變動同樣關鍵。近年來官員更替頻繁,反腐與提拔並行。過去偏好技術、軍工背景幹部,如今則重用具經濟管理經驗者,顯示高層在經濟與安全間尋求平衡。
政策與真實民生仍有距離
根據官方與新華社報導,早前政治局文件多次提到「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文件稱,要「把蛋糕做大、做好,再把蛋糕切好、分好」。
然而,多位受訪者表示尚未感受到政策落地。通信公司員工蘇先生說:「中央文件聽起來很好,可我們工資沒變,醫保還縮水。」
一名小企業主指出:「這些會好像和我們沒關係。政策看似針對老百姓,電商平台查得嚴,小超市也要查稅,今年稅比去年高兩成。我們最難的是稅負和貸款,沒錢周轉,講再多高品質發展也沒用。」
在社交媒體上,也有人留言:「他們談現代化,我們只關心下個月的房租。」該話題短時間內獲大量轉發。
外媒觀察:聚焦經濟與人事變動
外國媒體普遍認為,此次四中全會是觀察北京政策走向的關鍵時刻。路透社報導,會議主要審議《第十五個五年規劃》草案,聚焦經濟增長、科技自立與產業升級。分析指出,北京雖強調「高品質發展」,但實際重點仍在製造業與科技安全,而非刺激消費。彭博社指出,投資人關注會後政策信號,包括人民幣走勢、地方債務與房地產調控。
歐洲智庫 MERICS 指出,會期內的軍方人事變動顯示當局加強對政治與軍事體系的控制。布魯金斯學會評論稱,本次會議既是經濟議程,也是內部整頓節點。
相關新聞
- 2025 年 10 月 23
- 2025 年 10 月 23
- 2025 年 10 月 18
- 2025 年 10 月 22
- 2025 年 10 月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