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當日在金海國際機場舉行時隔六年的面對面會晤。會晤結束後,中國官方、官媒及知名「戰狼」式宣傳人物的回應迅速湧現,整體基調從以往的強硬對抗轉向強調合作、穩定與互惠,戰狼言語明顯減少,緩和氣氛的用語如「共同展現大國擔當」、「讓中美關係這艘大船平穩前行」頻繁出現。此變化被視為中方有意維持協議落實的積極氛圍,避免不必要摩擦,反映出在經貿壓力下的外交策略調整。
中央台新聞聯播雖然把中美元首會面放在第三條,但就用了超過5分鐘報道,其他新聞只是一至兩分鐘。
在報道中,多個鏡頭看到特朗普每次都是主動伸手跟習近平握手,特朗普頭部多次伸向習近平耳邊說話,習近平上車離開前,特朗普亦走落樓梯,送習近平上車,臨走前拍一拍習近平手臂。
而在五分多鐘報道到,有四分幾是習近平向美方人員講話,習近平神態輕鬆,旁邊的蔡奇與及中方代表不時微笑,跟以往中美談判相對緊張的氣氛有明顯分別。剩下的40秒,中央台主播引述特朗普稱讚習近平的說話:
「特朗普一開始已對中方美言展善意,指「很榮幸同習近平主席會面。中國是偉大國家,習主席是受人尊敬的偉大領導人,也是我多年的好朋友,我們相處非常愉快。美中關係一直很好,將來會更好,希望中國和美國的未來都更加美好。中國是美國最大的夥伴,兩國攜手可以在世界上做成很多大事,未來美中合作會取得更大成就。」
官方通稿與官媒報導:強調共識與穩定
會晤結束後,中國官媒,尤其是具「戰狼」方格的環球時報迅速發出報道和評論,整體基調從以往的強硬對抗轉向強調合作、穩定與互惠,戰狼言語明顯減少,緩和氣氛的用語如「共同展現大國擔當」、「讓中美關係這艘大船平穩前行」頻繁出現。
人民日報引述習近平表示:「中國的發展振興,同特朗普要實現的『讓美國再次偉大』是並行不悖的。中美兩國完全可以相互成就、共同繁榮。兩國做夥伴、做朋友,這是歷史的啟示,也是現實的需要。」
新華社通稿稱,習近平強調「中美兩國完全可以相互成就、共同繁榮」,並以「同坐大船」喻中美關係,呼籲「作為掌舵人,應當把握好方向、駕馭住大局,讓中美關係這艘大船平穩前行」。這一比喻被多次重複,象徵中方對關係穩定的期望。
中國商務部發言人隨後公布吉隆坡經貿磋商成果,強調「中美吉隆坡經貿磋商取得積極成果,充分證明雙方秉持平等、尊重和互惠的精神,通過開展對話與合作,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報導中多次使用「互惠」「共識」「穩定性」等詞彙,無任何批評美方的言論。
「戰狼」態度變化:胡錫進為代表 語言趨向理性
以往以強硬「戰狼」風格聞名的輿論意見人物,在中美元首會晤後明顯收斂攻擊性言論,轉向呼籲落實與穩定。前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在X平台發文稱:「釜山中美元首會晤成果真正積極。接下來最重要的是確保所有這些成果得到充分落實。在過去幾個月的一系列緊張和互動之後,雙方應該對彼此的實力有清楚的了解。」他希望「不會有另一輪不必要的干擾」,並坦言「坦白說,關鍵在於美國履行其承諾」。此言論與以往批評美國「霸權」的風格相比,明顯緩和,強調雙方理解而非對抗。
胡錫進的帖子被廣泛轉發,網友評論稱其「理性許多」,以往戰狼言論如指責美國「干涉內政」此次完全缺席。其他戰狼人物如前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華春瑩等,會後未見公開強硬評論,僅轉發官媒正面報道。
中國社媒平台如微博、知乎上,相關討論也轉向正面,網友稱「合作共贏」「世界需要穩定」,戰狼式攻擊帖減少。分析顯示,此變化可能因會晤達成實質讓步,中方需營造友好氛圍確保協議執行。
變化原因與潛在影響:從強硬到務實的策略轉移
中國官方及媒體態度的轉變,反映出在貿易戰壓力下的務實調整。以往戰狼外交(如2020年疫情期強硬回擊)常被用於國內凝聚民意,但會晤後協議涉及關稅減免(美方從57%降至47%)、稀土管制暫緩等實質利益,中方需避免語言升級導致美方反悔。專家分析,此為「戰狼外交2.0」的表現,從被動防禦轉向主動緩和,以確保經濟穩定。
然而,此變化並非永久,台灣等敏感議題的沉默可能預示未來潛在摩擦。若協議落實順利,中美關係或短期穩定;反之,戰狼風格可能回歸。會晤後市場反應樂觀,美股上漲0.8%,但分析師警告,語言緩和僅為短期策略,結構性分歧猶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