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歷史學者唐志學(Joseph Torigian)在今年6月以《The Party’s Interests Come First》(黨的利益至上)為題出版習近平父親、習仲勳的傳紀,描述他如何在長年政治鬥爭及迫害中仍然維持對共產黨的忠誠。美國《外交》雜誌昨日(20日)刊登亞洲協會中美關係中心主任夏偉(Orville Schell)的書評,進一步指出,習仲勳所經歷的政治鬥爭如何為童年習近平帶來創傷,並形成如今深不見底、「比紅更紅」的集權領導風格。
文革被批鬥 為自保要「比紅更紅」
書中提到,習仲勳在習近平9歲時(1962年)被捲入政治鬥爭,被流放到工廠工作,家族亦被抄家,習近平在整個成長階段都被整個社會政治排斥。書中又引述在六四流亡美國的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室務委員高文謙的觀點,指出習近平從父親被批鬥的經歷中學會了「克制與隱藏意圖」的生存之道,並形成如今城府極深的領導風格。
特別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習近平因背負父親的「反革命」污名而被「下放」至陝西農村,度過了7年的貧困生活,亦曾因父親的關係而遭受特殊虐待,甚至被迫公開譴責父親,其姐習和平更在文革期間自殺身亡。這些經歷都讓習近平學會了謹慎與沉默,唐志學認為,這種成長環境促使他採取「比紅更紅」的策略,以「正統的」共產主義之名保護自己免受攻擊。
為肯定父親所受苦難 強化中共權力
夏偉亦提到,外界一直疑惑習近平為何未有延續父親晚年的改革開放路線,反而更傾向於集權與控制,他認為唐志學在書裏已經給出答案。在書中,習仲勳本人即使經歷黨內迫害,仍然以「黨的利益在第一位」的信念,並最終得到「黨」的「平反」而復出工作,這套經歷及信念因而傳承予習近平,使他更趨向強化黨的絕對領導,來肯定父親一生為「共產主義革命」的付出以及所承受過的苦難。
夏偉最後指出,習近平若無法擺脫來自父親「黨的利益在第一位」的陰霾,正視中共過去的「毀滅性」錯誤,如德國真誠反思納粹歷史並認真道歉,就始終不能讓中國成為「真正受人尊敬的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