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調查報告「中國名單」(China List)揭露,與中國及香港相關的實體組織,在英國持有總值高達1,900億英鎊(折合約1.84萬億港元)資產,與2021年比較增加超過40%,版圖涵蓋基建、能源、教育、金融及地產等領域,北京政府甚至從內政部(Home Office)包租的「難民旅館」合約,每年穩賺數百萬英鎊。英媒認為,這些商業佈局不僅擴大中國的影響力,而且能夠直接為習近平政權帶來豐厚回報。
《星期日泰晤士報》根據股價、公司估值及公開財報整理而成的報告顯示,中國在英國擁有的資產總值,已從2021年的1,340億英鎊飆升至1,900億英鎊,其中大約513億英鎊的資產,由北京政府相關的組織持有,例如計劃興建超級大使館的前皇家鑄幣廠所在地、希斯路機場(Heathrow Airport,中國主權基金擁有8.7%股權,價值逾20億英鎊)、泰晤士水務(Thames Water,中投公司持有9%,市值18億英鎊)、天然氣配送網Cadent Gas(中投公司持有10.5%股份,市值13億英鎊)和欣克利角C核電站(Hinkley Point C,中國廣核持股27.4%,市值132億英鎊)。
國家級投資滲透關鍵設施
位於蘇格蘭的因奇角海上風電場(Inch Cape Offshore wind farm),更由中國國家開發投資集團(SDIC)旗下部門擁有50%股權,這個項目擁有超過70台風力發電機組,預計2027年完工後,將會為蘇格蘭半數以上的家庭供電。
就財務回報而言,中國政府在英國最有價值的投資之一,是物流公司Logicor。Logicor約60%股權由中國主權財富基金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CIC)持有,目前擁有176個配送中心,是數碼經濟之中至關重要的一環。至於大學住宿開發商UPP,也由中國人民銀行分支機構國家外匯管理局旗下部門擁有40%股份。
難民旅館背後涉中國資金
值得注意的是,英國有3間安置庇護申請人士的旅館,均屬中國官方企業旗下資產。
這3間難民旅館分別由Kew Green Hotels和Campanile兩家公司持有。Kew Green Hotels由北京政府透過其轄下的中國旅遊集團有限公司(China Tourism Group Corporation)擁有,公司位於柴郡沃靈頓(Warrington, Cheshire)和肯特郡阿什福德(Ashford, Kent)的兩家假日酒店,均被英國內政部全數包租,用來安置庇護申請者。根據帳目分析,兩間旅館從內政部合約賺取大約1,500萬英鎊。
Campanile公司則由上海市政府擁有,公司在卡迪夫(Cardiff)擁有一幢三星級酒店,自2022年以來一直用來安置庇護申請者。換言之,那些本來屬於英國納稅人的公共資金,最終成為北京政府的收入之一。
李嘉誠家族與北京關係微妙
投資英國的中國和香港資本之中,以李嘉誠家族版圖最為龐大。李氏家族與北京的關係複雜,李嘉誠曾參與香港政權移交,長子李澤鉅亦是全國政協委員,但長和集團今年3月出售巴拿馬港口的舉動,曾經激怒北京。《星期日泰晤士報》認為,中國或香港公司都會受到北京政府影響,而且要執行國家指令的法律責任。
《星期日泰晤士報》還表示,「中國名單」反映中國在英國的商業版圖,不僅賦予中國政府權力,同時也透過資產價值的上漲和股息,為習近平政權帶來豐厚收益。
影子內政大臣彭黛玲(Priti Patel)接受《星期日泰晤士報》訪問時猛烈抨擊工黨,指其「先破壞經濟,再向海外乞求」,如今更「竭力向北京示好」,甚至不惜將英國的經濟與國家安全「賣給出價最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