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國國慶中秋連假長達8天,本應是中國電影市場的黃金檔期,卻意外創下疫情解封後的最低票房紀錄。根據貓眼專業版及燈塔數據顯示,截至10月8日22時,2025年國慶檔(10月1日至8日)總票房僅18.34億元人民幣(含預售),較去年同期21.05億元下滑約13%,若排除2022年全國疫情封控的特殊年份,這一數字已回落至十年前的2015年水平(18.59億元)。儘管電影院排片量創下歷史新高達364.7萬場,觀影人次僅5,004.9萬,上座率低至36.6%,除了反映出觀眾消費意願疲弱,還顯示出新片缺乏叫座能力。
歷史與政治片帶動不了總票房收入
今年國慶檔上映影片超過10部,類型涵蓋戰爭歷史、奇幻動作、喜劇與劇情片,但缺乏真正領軍的大片。數據顯示,前三名分別為《志願軍:浴血和平》(約4.84億元)、《731》(約3.67億元)及《刺殺小說家2》(約2.82億元)。《志願軍》系列前兩部在國慶檔分別收穫8.68億元與12.06億元,今年終章卻僅4.84億元,票房腰斬;《刺殺小說家2》雖有特效升級,但續作間隔過長,觀眾遺忘度高,口碑難以延續。
其他影片表現更慘淡,如《浪浪人生》(約2.13億元)、《震耳欲聾》(約1.27億元),雖有黑馬潛力,但整體無法拉抬大盤。據藍鯨新聞報導,今年檔期預售票房僅1億元,較去年同期1.7億元下滑明顯,反映市場活力不足。單日票房高峰僅出現在10月1日,隨後迅速回落,10月8日單日總票房僅1.09億元,分賬票房9,730萬元。相比之下,2023年國慶檔期總票房高達27.35億元,觀影人次6,514.2萬,今年下滑幅度達33%。
歷史數據更凸顯低迷:自2012年國慶檔票房僅4.51億元起,市場逐年攀升,至2021年達43.88億元高峰。但疫情後,2023年雖有反彈,今年卻倒退至2016年左右的15.88億元水準。排片量雖創新高(364.7萬場,較2023年353.8萬場增加3%),但上座率從去年的40.3%降至36.6%,顯示供給過剩而需求疲軟。
題材禁忌多、消費力萎縮與觀眾習慣轉變
多位電影業分析師指出,今年國慶檔低迷並非單純影片品質問題,而是經濟大環境、國內意識形態的規限與觀眾行為變遷的綜合結果。首先,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失業率高企,中產階層與年輕人消費力萎縮。全國旅遊業流行「窮遊」現象,人均消費僅幾百元,電影票價動輒50-100元,對許多家庭已是奢侈。
文旅項目如西安大唐不夜城年收僅7,400萬元,人均1元,反映民眾「少消費、不消費」的趨勢。2025年社會負面情緒高漲,「躺平擺爛、努力無用」心態蔓延,影響娛樂支出。
而習近平掌政後對意識形態的大規模嚴控,電影題材大規模限制,導致電影類型和品種單一,一味充斥黨政意識形態的「愛國」政宣電影,讓觀眾失去觀影興趣。
其次,新生代觀眾習慣轉變是關鍵。短視頻平台如抖音、快手興起,年輕人更偏好在家刷劇或看免費內容,而非進電影院,觀眾收視習慣改變、捨棄傳統戲院觀影的消費模式影響全球,中國本土更受短視頻與AI挑戰,觀眾注意力碎片化。藍鯨新聞溫特分析師表示,流量演員難以帶動票房,套路敘事易被彈幕拆台,「合家歡」不再等於票房保證。分析師更將此視為「信仰危機」,經濟停滯下,民眾對增長許諾失去信心,转向低成本娛樂。
此外,檔期缺乏創新也是隱憂。36氪報導,今年國慶檔呈「三足鼎立、腰部齊頭並進」格局,但無明顯領軍片。預售不佳,映前想看數下滑48.6%。而對比2015 vs 2025年網民情緒,從「有信仰、有希望」轉為「悲觀厭世」,社會氛圍影響觀影熱情。
最慘影片出爐:虧損超4億,行業寒冬加劇
檔期內最慘影片非《畢正明的證明》莫屬,據360娛樂報導,該片首日票房僅3,757元,觀眾僅110人,預計總票房不足1億元,虧損或超4億元。該片雖有犯罪劇情口碑,但上映時機不佳,遭大片擠壓排片。整體而言,今年檔期票房幾乎全虧,片商與院線叫苦連天。文學城報導,各地雖升級設施、發放代金券刺激消費,但效果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