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零售市場持續收縮,中國大型連鎖零售企業永輝超市近日宣佈,將於11月16日關閉深圳羅湖太陽廣場與南山來福士廣場兩家門店。顯示中國大陸消費市場仍未看到曙光。
永輝超市宣佈關閉深圳兩家門店,並在全國範圍內大幅減少門店數量。今年第三季度,公司淨關店超過100家,虧損擴大8倍,被視為中國消費市場普遍萎縮的縮影。
據中國《每日經濟新聞》及多家媒體11月4日報導,永輝深圳兩家核心商圈門店已張貼「全場清倉、一件不留」標語,門店員工稱停業原因為「經營不善」。公告指出,會員積分與購物卡仍可在其他門店使用。永輝方面未回應關店後續安排。
深圳華潤萬家超市部門經理葉先生說,永輝曾試圖改革,但實際成效有限。他指出,基礎商品結構與供應鏈體系未改善。深圳關店反映一線城市高租金與人力成本令轉型承困難。
永輝財報顯示虧損擴大
根據該公司今年三季度財報,永輝超市前三季度營收約424.34億元,同比下降22.21%;淨虧損7.10億元,較去年同期擴大八倍。公司在報告中披露,第三季度淨關店102家,僅新開2家,全國累計關閉325家門店。
自去年起,永輝將胖東來模式導入超市營運,強調熟食、烘焙、現制餐飲等體驗區域,並宣稱2025年將完成200家門店調改。截至今年第三季度,已完成222家,但多數門店仍處虧損狀態。
實體零售蕭條 消費降級明顯
在深圳從事零售業的李先生對追光者記者表示,永輝在實體零售萎縮與消費降級的大環境中,難以依靠單一改造扭轉業績。消費者進店頻率下降、消費額下滑、網購滲透率上升,構成連鎖商超的長期壓力。有網民留言稱:「不怪我沒錢消費,實體超市確實撐不下去了。」
行業統計顯示,今年以來,多家大型商超企業出現關店潮。物美、家家悅、大潤發等企業均有不同程度縮減。服飾、餐飲與家電零售亦出現相同現象。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估算,今年全國關閉的各類連鎖門店或將超過1.8萬家。
學者指問題為結構性矛盾
綜合媒體資料,永輝曾是中國生鮮超市的代表企業。自2001年起,公司以「民生零售」為定位,迅速在全國佈局,2015年前後門店規模超千家。然而近年市場競爭加劇,電商與社區團購滲透導致傳統商超毛利持續下滑。永輝多次嘗試轉型,包括數字化改造、倉配整合及混合業態探索,但未能重拾增長。
永輝超市成立於2001年,曾以「生鮮超市」模式迅速擴張,2015年達高峰,全國門店超千家。2020年後受疫情與電商衝擊,業績連年下滑。近兩年公司多次進行改革,包括高層調整、門店重組與引入新股東,但成效有限。
消費降級與中產滑落並行
中國多位經濟學者發文指出,中國消費市場正進入「量縮期」。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續下行,家庭傾向增加儲蓄以應對經濟不確定性。根據央行數據,2025年上半年居民儲蓄餘額同比增長12.7%,創十年新高,顯示消費信心仍未恢復。餐飲、零售與旅遊支出普遍下降。
其中一位經濟學者蔣文祥說,永輝的困境反映中低收入群體購買力下降與中產階層消費降級並行。當「性價比」成為唯一標準,品牌與體驗的價值被壓縮,這也是電商低價競爭與實體零售衰退的共同現象。
除永輝外,中國多家國內品牌亦在縮減線下規模。海底撈、奈雪的茶、周黑鴨等企業近兩年持續關店或放慢擴張。據第三方研究機構《零售觀察2025》報告,2025年前三季度,中國主要城市購物中心平均出租率降至87%,低於疫情前的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