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浙江省稅務局官網發布一則通報,一名納稅人在深圳、重慶等地多家公司任職期間,取得工資薪金共計58萬元人民幣,卻未依法進行年度匯算申報,並虛假填報專項附加扣除項目。該納稅人被追繳稅款與罰款合計3.6萬餘元。業內人士認為,此類案件的公布,標誌著稅務部門正加強對個人帳本的透明化監管。
|從企業徵管到個人稽查
經營電商生意的劉立(化名)對記者表示,以前主要查企業,如今開始查人,說明稅務部門的徵管力度正在提升。他說:「電商、自媒體都要報稅,我還不清楚如何申報。我聽朋友說,現在發工資、獎金,只要系統一比對就全都顯示出來,以前藏得住的,現在都藏不住了。」
劉立補充,以往不少企業為減輕員工稅負,常以補貼形式發薪,「現在這辦法不行了,企業的每一筆補貼都必須錄入系統。」
這類個案反映出稅務監管重心的變化——從企業申報延伸到個人核查,從帳本審計深入至帳戶追蹤。監管模式的轉變,也意味著稅收透明化正從制度層面推進至社會各個階層。
|新稅務系統利用演算法追尋避稅人士
據中國內地媒體報道,目前各地稅務系統可直接調取個人在社保、公積金、銀行帳戶收支、企業用工備案等多項數據,並利用演算法模型比對收入異常與申報差額,發現問題後立即追查。
多地稅務部門透露,自2025年起,個稅匯算申報將成為監管重點。
重點人群包括同時在兩家以上單位任職者、兼具個體工商戶與職工身份者、虛報子女教育或住房貸款扣除者,以及在多家公司掛職領取顧問費或項目酬勞者。
劉立認為,這意味著金稅四期的稽查機制已不再僅針對高收入群體,而是通過系統化比對實現全民收入的數據化監測。
|民眾擔心過度查稅侵害個人私隱
10月12日,自媒體作者「懿同學·千暖小行」在文章《2025 年個人帳戶收入監管新規出台 超標金額將被嚴查》中指出,稅務監管正從企業帳戶延伸至個人銀行帳戶,超過一定金額的資金流動將成為關注重點。一名銀行內部人士透露,一些異常資金流動「幾乎無處遁形」。
在相關報導評論區,公眾反應不一。一位自媒體從業者留言:「廣告費每月都打到個人卡裡,現在心裡直打鼓。」另一位網友則詢問:「父母給我轉帳買房100萬元,會不會被查?」這些聲音反映出社會對政策執行邊界的關切,也折射出民眾對經濟隱私的憂慮。
|專家分析:財政壓力與信用綁定
杭州財稅顧問王志恆接受採訪時指出,查稅的強化不僅是財政管理的技術升級,更是財政與信用體系的結合。該系統不僅是稅務工具,也構成社會信用評價的重要部分。若漏報或少繳稅款,可能在貸款、投標乃至個人徵信評分中產生影響。
王志恆表示:「稅務系統正在成為社會信用的核心介面,納稅誠信正與社會行為逐漸綁定。」
廣東一外企財務經理陳慧(化名)則補充說,早在八月,企業報銷與代付行為已被系統嚴格限制,如今連個體戶和兼職收入都必須如實申報,否則將自動觸發預警。「無論企業或個人,逃稅空間已大幅壓縮。」
大陸網上輿論認為,中國稅務數字化的推進,除提升徵稅效率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延伸至社會行為管理領域。新的徵稅系統使政府能即時掌握個人收支與經濟活動,稅務監管因此在無形中拓展至社會治理層面。
陳慧指出:「所謂納稅信用,其實就是社會信用的一環。當一個社會的每筆收入都被定義為可追蹤行為,這已不僅僅是稅務問題。」
陳慧分析,稅務的精確化意味著國家對公民經濟活動的掌握程度日益提升,但當徵稅成為治理的一部分,如何在隱私、數據安全與經濟自由之間取得平衡,將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長期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