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東莞,這座曾被譽為「世界工廠」的城市,在經歷二十年的繁榮之後,如今陷入廠房拋售、外資撤離與工業沉寂的困局。從近日網上鋪天蓋地的「急售潮」畫面,到實地中介無奈的推銷,這場變化不只是地方經濟的波動,更折射出中國製造體系的根本轉折。
近期,中國抖音等短影片平台上掀起一股「東莞廠房拋售潮」的熱浪。在畫面裏,一座座空蕩的水泥廠房被鏡頭掃過,配以刺眼的標題:「兒子借高利貸賭錢」「老闆急到跳腳」、「2300平僅售315萬」,價格之低、故事之慘,令人錯愕。對許多人而言,這不再是誇張的戲劇,而是眼前的現實。
業主倒貼中介費為求盡快脫手
東莞南城一位房產中介林先生告訴記者,上述說法或許略帶戲劇化,但實情更加嚴峻。「這兩年是我入行十年來最難賣的時候」,他說,「以前客戶搶著買廠房,現在一天都接不到一個電話。你看到的那些價都是真的,有的業主還倒貼中介費,只求快點脫手。」
他又補了一句:「很多是做工廠的企業主,訂單沒了、銀行那裏又借不出錢。所謂幫扶中小企業的政策,只停在嘴上。他們只能賣廠房換現金。以前說這裏是『世界工廠』,現在看著廠區空無一人,好像廢墟一樣。」
政府過去幾年救市措施零效果
從官方與市場數據來看,中國經濟正進入結構性低增長期。中國國家統計局最新統計顯示,2025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約4.7%,但製造業投資與民間固定資產投資持續下滑。房地產、出口與消費三大引擎同步減速,導致資金鏈緊張、企業倒閉潮蔓延。企業家信心指數降至近七年低點,東莞等製造重鎮受到最直接衝擊。
在信貸收縮、需求萎縮的環境中,民營企業普遍陷入現金流恐慌。不少企業主被迫出售廠房、裁員止損。
一名熟悉市場的中介透露:「有業主前年還在談擴廠,結果今年被銀行追貸。大家都不敢再投了。」
東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9月初的內部統計顯示,全市廠房空置率超過三成,南城、虎門等外資聚集區最為嚴重。分析人士認為,這波「急售潮」不僅關乎地產,也揭示產業轉移的加速。
在微信影片、小紅書等平台上,拋售廠房的畫面隨處可見。拍攝者多是所謂「房產達人」,穿著襯衫、手持手機,語氣急切地訴說「業主破產」「跳樓價出貨」。字幕紅得刺眼,從「大跳水」到「95萬急售」,一幕幕既真實又刺痛。觀眾在感嘆他人命運時,也默默接受一個訊息——東莞的輝煌,正在過去式中消失。
影片裏的廠房多已清空,有的每平方米僅售千餘元,甚至不到原價三分之一。若對照市場行情,紅本工業產權房仍普遍在四千至六千元區間。那些「跳樓價」大多是法拍、抵押或現金流崩潰的個案。
在東莞經營三十多年的陳軍告訴記者,真正下滑的,是製造業的信心。「自2020年疫情以來,東莞外貿訂單流失、成本上升,加上東南亞產能外移,許多工廠關停或搬遷。新建工業園空着,有的2018年才開業,現在也關了。」他嘆口氣說,「頂不住啊。」
中國國家統計局9月的數據顯示,廣東省製造業投資連續五個季度下滑,廠房使用率創十年新低。房地產中介指出,目前法拍與抵押性出售已佔市場供應量近三成。
學者觀點:根源在結構性「病徵」
山東經濟學者龐先生(化名)接受採訪時指出,東莞的「廠房拋售潮」是一種經濟病徵。「從珠三角外貿到長三角製造,整個中國民營經濟鏈條都在收縮。過去靠土地融資、低工資紅利撐起的模式走到盡頭。況且,廣東的土地價格比美國還貴,民企融資難上加難。」
他說:「短視頻裏那些中介,不只是賣房子,他們也在為一個時代送葬。」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第三季度《企業家信心調查報告》,企業景氣指數降至近七年低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10月預測中國2025年GDP增速僅約4.8%,顯示下行趨勢未見止步。
從「世界工廠」到「無人問津」,這一變化用了整整十年。龐先生說:「這不是一座城市的命運,而是一個時代的鏡像。」
相關新聞
- 2025 年 10 月 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