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近日註銷八十個藥品註冊證書,多款外資藥物將退出市場,涉及抗過敏、哮喘及腫瘤治療用藥,事件引發醫界與民眾關注。學者指出,國產藥雖價格低,但療效未必理想,對患者而言,代價沉重。醫藥安全不僅關乎供應穩定,也涉及患者能否獲得合適的藥。
外資藥退出中國市場的現象正加速。10月15日,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公告,依企業申請,註銷包括「氯雷他定片Loratadine Tablets」在內共八十個藥品註冊證書。藥證註銷後,相關藥品不得再於中國境內生產、進口或銷售。這意味著多款外資藥物將退出中國市場,涉及抗過敏、哮喘及腫瘤治療用藥。
北京一外資藥企駐華部門經理鞏先生說,外資藥退出並非出於安全問題,而是企業評估在集採與價格談判政策下「難以維持商業平衡」。他說:「中國市場集中採購、低價競爭,本土藥企快速崛起,外資藥品的盈利空間越來越小。」
鞏先生指出,近年中國市場的自由競爭環境收縮,政府採購價格大幅壓低,醫院自主權受限。「現在醫院採購要價由政府制定,醫院沒有決策空間,政府壓低價格可以省錢,但企業利潤被壓縮。」
醫生不能開太多外國藥方
他補充說,過去外資藥企仍能透過臨床優勢與品牌信譽維持市場,但如今連醫生開藥方權限也受到政策限制。「臨床醫生若開外資藥太多,會被醫院內部審查系統警示,這種環境下誰都不敢多開。」
據《界面新聞》報道,在這八十個藥品中,部分來自外資或中外合資公司。按註冊證數量估算,此次註銷產品中逾五成五屬外資企業,包括拜耳、賽諾菲及勃林格殷格翰等公司。名單中除常見過敏藥「開瑞坦」與哮喘用藥「川舒寧」外,亦涵蓋部分腫瘤及抗病毒藥物,其餘為本土企業產品。
中國推行藥品國產化與供應鏈安全政策
北京藥政研究者孫女士接受記者採訪時說,藥監局自2020年起加強藥品審批與註銷制度。「中國正推進藥品國產化與供應鏈安全政策,藥企調整在華策略是必然現象。外資藥企正被動縮減銷售網絡,部分省市藥品招標與進口審批門檻提高,導致外藥逐步退出中國市場。」
孫女士指出,國產替代策略在官方政策文件中被明確列為「產業安全」的一環,但在實際操作層面,外資撤出後留下的市場缺口未能即時補足。「中國藥企的研發週期短,比如三到五年、投入有限,雖能快速上市,但長期安全性與療效驗證不足。」
中國藥企長期安全性與療效驗證不足
廣州南方醫院藥劑師陳虹告訴記者,部分進口藥退市後,本土替代品尚未完全覆蓋臨床需求。「腫瘤藥與罕見病藥的替代速度慢,短期內患者會遇到困難。」
她舉例說,某些抗腫瘤靶向藥原由外資企業供應,近兩年被迫改用國產版後,部分患者反映副作用明顯增加,醫師也需重新調整劑量。「有病人回來說頭暈、血壓不穩,我們只能建議觀察,因為替代藥沒有完整數據可參考。」
有患者在網上留言稱,長期使用的進口藥突然無法購得,只能改用副作用較大的仿製品。「醫生說療效差不多,但吃了就知道不一樣。例如國產降壓藥效果不靈。」
一些中國醫生亦在網上抱怨,麻醉藥效果不佳,手術中不得不為患者再次注射或加大劑量,「這讓醫生無所適從」。
部分觀察者認為,進口藥退場有助壓低藥價,推動國產藥升級;但也有人擔心,政策過度強調「國產替代」將影響藥物多樣性與患者康復。
國產藥雖便宜,卻未必能治好病
湖北醫療政策學者丁先生說,中國醫藥市場正進入「自主化」階段,國家以集中採購與價格管控重塑產業秩序,但也改變了藥品研發與製造環境,對普通患者未必有利。「政府這樣做的出發點是省錢,而國產藥從研發到臨床實驗往往三五年就完成,審批過程不嚴,藥效自然不如外國原研藥。」
丁先生又說,國產藥雖便宜,卻未必能治好病,對患者而言,代價沉重。「醫藥安全不僅是供應的穩定,也關乎患者能否拿到合適的藥。」
八十個藥品註銷事件被視為中國醫藥市場轉型的縮影。醫界人士普遍認為,若政策導向一味強調成本控制而忽視臨床真實效果,將削弱整體醫療信任體系,影響社會對公共衛生的信心。
根據藥監局歷年公告統計,自2021年以來,中國每年平均註銷藥證數量超過五十件,而今年截至十月中旬的註銷總量已達百件以上,創近年新高。分析人士認為,藥證註銷集中化反映出官方對市場結構的重新整頓,也意味著外資藥在中國的發展空間持續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