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在今年夏季以衛星監察中國海上演習的情況,發現中國動用大量民用汽車渡輪(roll-on/roll-off ferries)及甲板貨船,組成「影子海軍」,為侵略台灣作演習。《路透社》形容,一旦中方以這套作戰計劃應用在台灣,規模將可能超越二戰時期的諾曼第登陸。
今年8月下旬,中國在汕尾紅海灣進行登陸演習,整個過程都被美國Blacksky衛星公司全程監控。翻查資料,該公司在早前的加沙衝突及今年以伊戰爭中,都有為以色列提供即時及高解像的衛星圖片。《路透社》與Blacksky合作,發現在8月22至23日的演習中,分別有12艘民用船隻參與當中,汽車渡輪和甲板貨船各佔6艘。
根據衛星照片,中國在紅海灣演練多種的登陸方式,今次更首度出現以甲板貨船直接駛上海灘卸載車輛的戰術,每艘貨船平均可一次運送20輛軍用車輛。前美國潛艇軍官舒加特(Thomas Shugart)認為這種新戰術,將「大大提升了他們的第一波運載能力,即在第一波攻擊中直接將重型車輛運送上岸的能力」。此外,演習還測試汽車渡輪在近岸卸載兩棲突擊車、以及多艘船隻並排組成「浮動碼頭」等傳統與新型登陸方式。
民船造價低、易量產 法律強制須符合國防要求
美國海軍戰爭學院(Naval War College, NWC)去年的報告指出,「甲板貨船設計簡單且相對容易建造,意味著它們可以迅速大量建造」,而且無須依賴港口設施,就可以運載各類物資到海灘。《路透社》又根據有參與的貨船,搜尋到它們位於台州造船廠的資訊,發現每隻平均造價只需200多萬美金。
即使較昂貴的汽車渡輪,例如有份參與夏季演習的「渤海輪渡」,它們的船隻造價也僅約4.1億元人民幣(約6000萬美元),遠低於美軍「美利堅級」兩棲攻擊艦的38億美元估計造價,民用汽車渡輪造價只是軍用的1.5%。
報道指出,中國目前佔全球造船量53%,中國更可依法「徵用民用運載工具」,更可規定貨船、汽車渡輸的裝備及性能需滿足國防需求。NWC在2022年發表的報告指出,「解放軍侵台登陸需要約30萬兵力的部隊,其現行兩棲登陸艦每次僅能運送兩萬人」,因此徵用造價低又能大量生產的民用船隻便被中共納入戰略考慮。
台灣前參謀總長憂多點同時登陸 國防部智庫:屬灰色地帶作戰
曾在NWC留學的台灣前參謀總長李喜明表示,從衛星圖像顯示,解放軍正試驗使用比早期演習中更小型的民用船隻,「我推測他們正試圖發展一種,由民間層面支援的大量小型兩棲登陸艦艇」。他憂慮中國會利用大量民船在多個地點發動兩棲登陸行動,使台灣軍隊難以全面攔截。
一名匿名的國防官員則質疑這種「民船軍用」的有效性,由於民船防護性較軍用為低,容易受到肩托式導彈等小型便攜武器(shoulder-fired missiles)的攻擊,他認為這些演習更像是對台灣及盟友的「認知作戰」,試圖向台灣民間製造心理壓力。
翻查資料,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亦有留意到8月在汕尾紅海灣的軍事演練,並指這些「民船軍用」的戰略是「一種刻意模糊軍事與民用活動之灰色地帶行動」,建議政府應定期監控。
研究員又發現在8月紅海灣演習同期,一艘名為「棒棰島」的汽車渡輪,在距離台灣29.4海浬的海域不斷巡戈及頻繁進行裝卸任務。報告指出,這艘屬於「島」字級汽車渡輪,平均載重23,000噸,可搭載約800名軍事人員、126輛裝甲車輛及2,000噸作戰物資,當時有3艘同款汽車渡輪正參與汕尾紅海軍演習。
航運業憂船隻遭中方徵用而撤離香港 央企為港訂造汽車渡輪
隨著台海緊張升溫,多家原在香港註冊的航運公司將船籍轉往新加坡或馬紹爾群島,以免戰時被北京徵用。香港遠洋船舶數量已從2021年的2,580艘降至今年1月的2,366艘,減幅逾8%。有不具名業內高層向《路透社》表示:「中國來敲門,想要我們的船隻,而美國則在另一邊針對我們」,因此選擇撤離避險。
但在同年9月,由央企招商局訂造的汽車渡輪「港榮輪」正式在香港啟航,船上可容納約9,300輛汽車,亦可運載重型機械,造價9,600美元(約7.5億港元),招船局更表示未來會有5艘同類型貨輪陸續投入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