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緊張局勢再度升溫,衝擊波率先傳導至中國民營企業。美方宣布自11月1日起,對中國部分高科技產品加徵最高100%關稅,涵蓋半導體設備、電動車及人工智慧模型;北京則以稀土出口管制及相關制裁回應。雙方貿易摩擦全面加劇,兩國互徵港口附加費,導致海運價格飆升、通關週期延長,中國民營企業因經營成本攀升而叫苦連天。
浙江、江蘇、廣東等地外向型企業首當其衝。多名受訪者表示,隨著訂單銳減與原料成本上升,不少廠商被迫中止對美貿易,或尋求新市場轉向。深圳一家外貿公司員工曾小姐表示,公司已暫停對美發貨:「現在只能等談判結果。不然這麼高的關稅、運費,生意根本沒辦法做。我們正在考慮轉向歐洲市場。」
目前,美中對抗正從關稅之爭擴展至制度與產業層面的競爭。從港口費用到稀土出口,從造船到人工智慧,雙方政策半徑持續擴張。有分析認為,短期內長三角與珠三角的高附加值產業仍具韌性,但中低端代工若無法完成區域化佈局與品牌升級,恐面臨被替代與轉單的雙重壓力。
浙江商人:訂單被切碎,利潤被擠光
浙江餘杭一名出口商吳辰(化名)表示,他經營的多為低附加值產品,如五金模具與建材。隨著貿易戰升級,生意愈發困難。
「美方加徵關稅後,海外客戶要求更複雜的產地證明與分段交貨方案。模具在國內製造,組裝在越南或印尼,再運到墨西哥包裝,最後才進美國。現在運輸與報關成本大幅上升,我們根本負擔不起。」他苦笑說:「以前一個櫃能賺三千美元,現在只剩幾百,還要延遲付款。外商要求鎖定價錢180天,大家都在賭,看誰先撐不住。」據他估算,今年公司出口量雖持平,但資金周轉速度比去年慢了三成。「現在利潤薄了,大家都在撐,但沒人知道能撐多久。」
中國出口回升只是「提前出貨」效應
儘管官方公布9月出口數據略有回升,部分專家指出這只是「提前出貨」效應。對浙江、江蘇與廣東的製造商而言,真正的挑戰是如何將風險分攤與成本上升寫入合同並有效執行。蘇州昆山一家機械零部件製造廠負責人李杏生(化名)坦言,貿易戰讓許多企業「被迫全球化」。「高精工藝留在國內,勞力段外包給合作廠,再由他們在墨西哥組裝。原本是一條鏈,現在變成五個國家、六張發票。」
自2024年美國完成對《301條款》四年期覆審並上調多類中國商品關稅後——包括將電動車稅率提高至100%、部分電池與太陽能設備加徵——雙方經貿對抗在2025年不減反增,並延伸至港口費、造船、人工智慧與稀土出口等新領域。李杏生透露,公司原有兩成訂單來自北美,如今客戶以「轉單至越南」作為談判槓桿壓價。「我們接與不接都難,接了可能虧,不接就沒活路。」
電子廠:先談風險,再談合作
廣東東莞一家電子裝配廠負責人陳敏(化名)最怕突發港口延誤。「港口附加費、抽檢延時、海運保險全漲,一批貨在碼頭多放兩天,我們就虧本。」她指出,如今外商談合作的方式也改變了:「以前先談價格,現在先談誰負責新關稅、誰吸收運費波動。」陳敏說,公司去年還能穩定加薪,今年已全面凍結招聘。「利潤都被政策吃掉了,誰也不敢輕舉妄動。」
學者觀察:企業焦慮正在常態化
廣州中山大學退休教師郭先生指出,本輪貿易戰的特點是「政策頻率高、反應時間短」。「政府會喊出支持民營經濟的口號,但具體政策多偏向大型國企;中小企業只能自行吸收外部衝擊。」他分析,不少企業連年承壓後出現「心理性疲勞」,選擇不再擴產、不再貸款,只求穩定現金流。「信任感下降,不只是對市場,也包括對政策。」他形容,貿易戰對中國民營企業的影響,「更像是一場長期的心理戰」。
律師分析:合同成了減低風險方法
廣州律師張先生認為,中美最終仍可能在談判中找到折衷點,關稅不至於長期維持在100%。「這樣的關稅水平對雙方經濟都不利。」他指出,外貿企業的法律成本明顯上升。「現在很多企業都請律師介入合同設計,提前規劃『風險分攤』條款。」他說:「從交期延遲、退稅變動,到關稅新政,每一步都可能引發爭議。合同成了防火牆,也是最後一道保命符。」
據《金融時報》與《路透社》報導,美國新一輪關稅措施即將全面生效,而中國的稀土出口限制被視為主要反制手段。
從浙江到廣東,從模具工廠到電子裝配線,中國民營企業正在學會在波動中計算風險。貿易戰的焦點或許在國際談判桌上,但真正的消耗,正在每一家工廠的資金週轉表與訂單延遲中發生。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已悄然改變中國製造業的生存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