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生貧窮家庭,沒有來自上一代的金錢人脈,憑自身努力考進大學,畢業後做了一份不錯的工作,後來發展自己的生意,他彷彿終於看見了脫貧的軌道。可是,他突然把生意結束,旁人均表示不解。他說那不是失敗,而是另一種計算——關於健康、平衡與幸福的方程式。
「我好清楚自己要乜。當時係覺得,永遠第一位:我要健康。做生意返工時間長,時間難管理,我病痛多咗好多,亦少咗娛樂同快樂。第二,嗰陣要同啲有錢佬打交道,我發現自己其實唔係好舒服,個人唔係好平衡。」
辭職後,他去了打工,在港式日本餐廳煮拉麵,慢慢感到自己快樂多了。
「夾到同事更表,我可以去做運動、打波、做Gym、學嘢,個人平衡返好多。」
收入少了,不要緊嗎?
「我物慾唔高,鍾意嘅興趣都好平,我哋又冇小朋友,同老婆都係易滿足嘅人,平時洗好少錢。」
他提到,在那餐廳認識了一位同樣崗位的兼職同事,正職竟然是醫生。
「佢話做醫生壓力好大,身邊啲同事好多都有啲病態,或者少年得志,性格有啲問題。佢話嗰面工作環境唔開心,成日話返嚟煮麵係減壓,唔駛用腦唔駛好多溝通。」
運動、打機、睇日本動畫漫畫,同老婆去小旅行,就是他的小天地,一個小康之家。香港多次巨變,他表示心知肚明,幸好有信任的兄弟可以分享心底話。可是,他一直沒有離開香港的打算。
「當時我覺得,我有樓,平供,有生活質素,生活上同陌生人唔講政治,一離開屋企低頭生活做另一個人,收工先做返自己,我OK。」
那為甚麼你會來了英國?
「醫療。大陸醫生、大陸藥,我唔得,我覺得搞到我底線。」
當時那個煮麵的醫生同事,與他分享了業界更多事情,令他開始思考、計算,是否要在香港終老,有沒有其他出路?
「我阿媽做過老人院,喺香港做老人家,其實都幾慘。」
於是他開始看那些移民KOL的YouTube頻道,加拿大、台灣、日本、澳洲……結果他來了英國。
「其實唔係話好理性選擇,有少少憑感覺,又計吓數,覺得呢度返咩工都差唔多錢,生活到就OK,啱我哋。最初係因為睇新聞話脫歐,大車司機(按:指重型車輛)高人工又吃香,我有大車車牌應該生活到咁,諗得勁簡單。」
當時香港樓市未跌,他以不錯的價錢賣出了香港的樓,然後隔空買了英國的一幢獨立屋。抵英後做過工廠,然後轉職郵差。
「郵差初初都幾好做,雖然要用啲力,但性質算簡單,啲同事又幾nice。但係一入冬,痴線!好辛苦!喺條街好凍好凍,做足預防措施都傷。仲有個問題,入咗行先知,去廁所好唔方便!好多時好難搵廁所,要草叢解決。怕去廁所飲少咗水,身體又差,個心就喺度計數,結果第二個冬天前辭職。」
然後他轉職,成為巴士司機。
「我幾鍾意學車揸車㗎,咩牌都有咁滯。呢面幾有用,剷車、貨櫃車、吊雞,我咩牌都有。但貨櫃車太長途,我唔想咁搏,亦唔駛要好多錢,我唔駛供樓,我要健康同Work Life Balance咋嘛,好清楚。」
可是,巴士司機並非想像中般易做。
「個Training勁難,一開波就要背好多條路線,又冇GPS,又會改路封路,唯有日日狂搭巴士拎筆記簿抄,考會考咁考。開工之後,雖然返4日放3日,但就要適應揸長時間,講緊每日大概10個鐘,不過日子有功練得到嘅。」
那是否可以做到退休?
「慣咗OK呀,放三日可以做好多嘢,人工亦都夠生活。初初都好多嘢要處理,有啲車又殘,部部車又唔同,又要處理啲麻煩乘客,星期五六市中心酒吧區嗰啲會搞事嘅醉酒佬就最麻煩。但係學吓學吓,慣咗,又學吓啲同事處理方法,就OK。同事都Nice,麻甩佬嘅愛。」
請問…咩係麻甩佬嘅愛?
「你有冇睇《Uber爸爸》(按:YouTube Channel《試當真》的劇場短片)?我就係嗰對父子囉。明明係錫對方,但把口就好衰,有時又唔識表達。即係如果我老婆俾人呃錢,我會話佢戇居,未必會戥佢慘或者氹佢。其實可能係肉痛佢,但係唔慣咁表達。」
咁你滿意現時生活嘛?有沒有想與香港人說的話?
「我簡單生活,健康開心就OK。香港人計數好叻,但希望大家都自己識計自己條數。無論你點計,總會有人話你蠢,話條數唔係咁計。唔駛理人,自己計得掂,開心就OK。」
作者:泰來
專欄介紹:
來英數年,我像麥泰來般走過不同地方,遇見許多香港人。每個故事都蘊藏韌性與希望,是否極泰來的見證,也開闊了我的眼界,給我力量。
現在,我將這些故事與你分享,或許生命真的有更多可能性。
(故事背景有一定程度修改,也得到當事人批准刊登。)
相關新聞
- 2025 年 10 月 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