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早已成為中國在國際貿易戰中的「皇牌武器」。憑着近三十年無視環境污染與人民健康的代價,中國如今掌握全球逾七成稀土開採量,並在加工環節佔據近九成優勢,令美歐難以匹敵。美國總統特朗普日前與澳洲總理阿爾巴尼斯簽署新的稀土合作協議,聲稱要建立「自由世界的供應鏈」,擺脫對中國的依賴。然而,這場稀土之戰早已超越經濟範疇,真正的戰場在於輿論與認知。外界普遍認為,中共或會發動更強的認知戰,在民主社會的言論場播下懷疑,令對手陷入內耗。雖然美澳已設下防線,但真的能夠守住民意的陣地?
美國今次與澳洲合作推動稀土的開採與提煉,並非靠一紙協議便水到渠成。該協議雖屬行政部門簽署的框架性安排,但其具體落實仍須依現行澳洲法律程序推進,包括環境評估、放射性物質監管與原住民社群諮詢;若涉及重大爭議,有關的審議與立法程序往往需時三至五年,甚至更久。這是民主制度的強項,也是其掣肘。
民主與環保如同雙刃利劍
事實上,澳洲的環保法例相當嚴厲,對稀土開發更設下多重門檻。《環境保護與生物多樣性保育法》(EPBC Act)要求任何涉及放射性物質或可能影響原住民文化遺址的項目,都必須經由聯邦及州層級的雙重審批。即使獲批,企業仍須長期提交監測報告與社區溝通紀錄,否則隨時面臨停工或訴訟風險。這種高標準雖保障了生態與公眾利益,卻同時拖慢開採進度,也為各類環保團體提供了施壓與動員的空間。
至於當地的環保團體,也絕非「吃素」的。像 Australian Conservation Foundation 與 Lock the Gate 等組織,在公共輿論中具相當影響力,經常透過訴訟或抗議行動挑戰政府決策。這固然展現了制度的活力,但也意味著外部勢力只要稍加放大分歧,便能讓「公民監督」演變為「政策麻痺」。
美澳稀土開發計畫的「死穴」,就正正在於澳洲國內民意的逆反。稀土開發對環境造成的污染與破壞人所共知,而澳洲擁有全球約 4% 的稀土儲量,近年產量約佔全球一成左右。最大礦場 Mt Weld 位於西澳,由本土公司 Lynas Rare Earths(Lynas)經營,是全球少數非中國來源的稀土供應地。Lynas 在馬來西亞設有稀土分離與精煉廠,過去曾因放射性副產物爭議引發抗議。這顯示,即使是以「乾淨供應鏈」自居的企業,在民主社會中也難免受到環保輿論的挑戰。
根據澳洲國家科學機構 CSIRO 2024 年的調查,約七成澳洲人認為採礦對國家繁榮至關重要,但六成民眾同時憂慮其環境影響。換言之,社會對稀土開發的支持是「有條件的」。只要輿論認為污染或原住民土地遭侵犯,支持度便會驟降。或許,中共早就好明白這一點。
中共被指利用網絡介入澳稀土議題
西方多家資安與研究機構曾指出,與中國立場一致的網絡行動在過去已介入澳洲稀土議題。2022 年,美國網絡安全公司 Mandiant(現屬 Google)公開報告指,一個名為「DRAGONBRIDGE」的親中帳號,曾在 Facebook、Twitter、YouTube 等平台假冒「澳洲居民」與「環保人士」,散播如「Lynas 放射性副產物危害」、「稀土污染地下水」等訊息,以放大對稀土開採的恐懼情緒。
同年,《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與《Business Insider》均引述 Mandiant 分析,指出 Dragonbridge 的活動目標「並非出於自發環保訴求」,而是意在「削弱與中國競爭的稀土企業」,以維護中國在全球稀土供應鏈中的主導地位。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及社群分析機構 Graphika 亦指出,部份假帳號利用「真議題、假數據」的方式,將環保焦慮引導至政治不信任,使原本出於公民良知的環保人士,在不知情下成為外部敘事的「被動推手」。
值得注意的是,ASPI 在 2023 年的《Shadow Play》報告中亦指出,中共有能力透過跨平台敘事網絡,系統性形塑英語世界的政治輿論環境。換言之,針對稀土議題的操作並非偶發,而是更大範圍認知戰策略的一部份。
「文化霸權」與「製造不信任」
這正是意大利思想家葛蘭西(Antonio Gramsci)所說的「文化霸權」(Cultural Hegemony)在國際政治中的具體呈現:戰場不在礦區,而在民意與敘事之中。這亦同時呼應美國語言學者杭士基(Noam Chomsky)的「製造同意」(Manufacturing Consent)理論:權力不必壓制異見,只需重新框架資訊,就能改變集體判斷。如今,這一機制正被反向運用——中共不是「製造共識」,而是「製造不信任」。
從上述脈絡,我們便能推演出可能的後續局勢:一旦中共透過認知戰,持續放大澳洲社會對稀土開採的安全焦慮,並將這種焦慮滲透至「左翼語言」和「公民運動」的環保論述框架,民意基調便可能逐步轉向反對過度開發稀土。屆時,民主程序便會成為拖慢政策的工具,令社會陷入內耗。而當部分激進派以「捍衞環境」為名發動輿論攻擊、卻不知不覺間重複北京論述時,便成為所謂的「左膠共鳴者」,無形中為北京「助攻」。
價格配合敘事更具「殺傷力」
美澳簽定稀土合作協議後,北京的反應迅速而明確。根據《路透社》報道,中國批評美國在稀土議題上「刻意製造全球恐慌」。中國官媒《環球時報》(英文版)更引述外交部發言人郭佳坤表示,關鍵礦產的全球產業與供應鏈「本應由市場與企業自主形成」,暗示美澳合作具有地緣政治針對性,而非純粹商業行動。換言之,中共並非單純反駁,而是在為「供應鏈主導權」之爭定調。
從策略層面來看,中共在短期內大可下調稀土出口價格,營造「美澳投資不划算」、「西方自主供應鏈成本高昂」的印象。有觀察顯示,中國在過往能源與資源博弈中,經常採取「套、養、殺」策略:先以優惠或市場訊號套取買家注意,接着以低價與資訊操作養成對中國供應的依賴,到時機成熟時反覆操弄市場以殺弱對手投資意願。這種價格與敘事的合力,往往比宣傳更具殺傷力,足以削弱投資信心、放大疑慮,使民主社會在共識未形成前便已退縮。若情勢真如此推進,北京無需任何軍事或外交施壓,便能穩固其全球稀土供應與加工的主導地位。
不過,我們也絕不能低估民主社會,在面對外部輿論操控時所具備的「自我免疫力」。自 2018 年中共政治獻金干預事件後,澳洲政府已加強外國影響透明與反滲透立法,並建立假訊息監測與揭露機制。主流媒體與智庫亦積極參與事實查核與輿論防衛。中共雖能擾亂議題,卻難在澳洲社會製造持久共鳴;其政治模式缺乏吸引力,頂多拖慢決策進度,難以改變政策方向。認知戰或能挑動分歧,但要奪取主導權,仍非易事。
要破解這個輿論內耗與信任危機的死穴,美澳必須同時打兩場仗:一場在技術與產能,一場在信任與敘事。前者需持續投資提煉技術與供應鏈透明化;後者則要以公開數據與社區參與重建信任。唯有讓社會「因為了解真相而支持」,而非「被恐懼驅使而反對」,民主陣營的礦業戰略才有長久之機。畢竟,在資訊戰時代,話語主導權本身就是戰略資源。若民主社會忽視輿論防衞,再多投資也可能被一場認知風暴擊潰。正如葛蘭西所言,戰場不只在礦區與議會,更在人的思想與文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