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最高法院就總統特朗普援引1977年《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nternational Emergency Economic Powers Act,簡稱IEEPA)大規模徵收關稅的合法性舉行激烈辯論。劍指特朗普政府對逾100國進口產品加徵關稅,包括2月份針對加拿大、中國及墨西哥的毒品走私關稅,以及4月份的針對全球「對等關稅」。
辯論持續約2小時,大法官們對特朗普政府的論點表達強烈懷疑,控訴總統權力邊界與國會憲法權利的衝突。特朗普稱此案為「美國史上最重要的案件之一」,警告若敗訴將對美國經濟造「災難性」影響,美聯社等分析顯示判敗機率高達70%。
法律觀點:關稅即稅收屬國會專屬權力
辯論聚焦IEEPA是否授權總統在國家緊急狀態下徵收關稅,而非僅限「規範」進口。政府方由司法部總檢察長D·約翰·紹爾(D. John Sauer)代表,辯稱關稅為「規範性」而非「創收性」,用以應對外交與經濟緊急情況。原告方由前代理總檢察長、律師尼爾·凱蒂爾(Neal Katyal)等代表,強調關稅即稅收,屬國會專屬權力。
由特朗普任命的大法官艾米·科尼·巴雷特(Amy Coney Barrett),質問IEEPA中「規範進口」是否曾授權徵稅,並質疑為何對西班牙、法國等無直接威脅國家加徵「對等關稅」。
特朗普任命的大法官也擔憂行政權集中
美聯社引述由特朗普任命的大法官尼爾·戈薩奇(Neil Gorsuch),強調憲法將稅權賦予國會,質問總統是否可以否決國會收回權力的立法,擔憂行政權集中。
路透社則引述另一由特朗普任命的大法官布雷特·卡瓦諾(Brett Kavanaugh),質疑政府援引的歷史先例,如尼克遜時代的情況,認為已過時不適用。
美國廣播公司ABC綜合了其他大法官觀點:
- 自由派大法官索尼婭·索托馬約爾(Sonia Sotomayor):反駁關稅「非稅收」,指出應從美國公民產生收入。
- 大法官凱坦吉·布朗·傑克遜(Ketanji Brown Jackson):強調IEEPA旨在限制總統權力,與政府的解釋「不一致」。
- 大法官埃琳娜·卡根(Elena Kagan):反對特朗普頻繁宣布緊急狀態,質疑總統濫權。
- 大法官如克拉倫斯·托馬斯(Clarence Thomas)、塞繆爾·阿利托(Samuel Alito)態度比較曖昧。
美聯社判斷,最高法院最後裁定,估計為6:3或7:2,判特朗普關稅政策違憲的可能性極高。
美聯社引述由12州及中小企業組成的原告方,認爲IEEPA未提關稅,特朗普違反憲法第一條第八款的「國會稅權」,並違反「重大問題原則」(major questions doctrine)與「非委託原則」(nondelegation doctrine)。堅稱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導致市場不確定性,造成企業瀕臨破產。
大機率判特朗普關稅違憲
美國Politico預測市場顯示特朗普勝率僅30%,70%機率敗訴,由於總統宣布「緊急狀態」本身不違憲,IEEPA允許總統單方面宣布,但必需通知國會。目前最大爭議在於特朗普多次宣布(包括毒品與貿易不公),缺乏知會國會及經國會嚴格審查,違反「非委託原則」,絕對是違憲。
此外因IEEPA未提關稅手段,關稅手段屬國會稅權。原告援引「重大問題原則」,稱經濟影響達3萬億以上美元,必需國會明確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