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赦之罪》最近於英國公映,這部作品不僅標誌著港產宗教題材電影的大膽嘗試,更是一次對人性與信仰深入且不留情面的詰問。一直以來,牽涉神職人員內心衝突或宗教核心議題的香港電影,均被認為是票房毒藥,例如1997年的《最後判決》和2016年的《暗色天堂》。在這樣的環境下,《不赦之罪》勇於挑選這類敏感的倫理道德議題,其挑戰性極高。
劇情講述黃秋生扮演的梁保羅牧師,面對強姦女兒晴晴並導致其輕生的罪犯阿樂,在服刑後竟來到他的教堂尋求悔改。影片撕裂了宗教道德的表層,拋出一個尖銳的命題:牧師能否超越自身的傷痛與憤怒,實踐上帝所教導的無條件饒恕?
這部電影時長僅84分鐘,劇本結構完整,矛盾衝突充滿張力。完場時意猶未盡,留有很大的反思空間。一部優秀作品最重要之處,在於引發觀眾深層反思。本片批判人與宗教之虛偽、偽善與自我感覺良好,更可引伸探討命運以及神是否存在之問題。片名改得有趣,具雙重意涵:「不能被赦免的罪行」與「不赦免他人本身也是一種罪」。
【以下內容涉及劇透】
梁牧師的掙扎是本片最吸引人之處,他試圖用信仰來壓抑心底的怒火,強迫自己去「愛你的敵人」。梁牧師面對的困境是身份的極端衝突:作為牧師,他必須饒恕;但作為失去女兒的父親,他根本不可能寬容強姦犯阿樂。
最初,觀眾以為這只是單純的強姦與自殺,但電影中段阿樂的一句「我終於原諒到晴晴」引爆了更深的內幕。原來晴晴曾是校園欺凌的帶頭者,利用阿樂對她的愛慕,誘導他傳送裸照並公開羞辱,阿樂是在憤怒失控下獸性大發實施了報復性強姦。
這一個轉折極具劇力,更令梁牧師的衝突加劇。他發現女兒不單是受害者,同時也是「罪人」。此外,觀眾亦被告知,晴晴的輕生不僅僅是因為被強姦,而是因為梁牧師基於對信仰的服從,堅持不讓她墮胎,成為壓垮她的最後一根稻草。梁牧師不再只是饒恕不了阿樂,他更無法饒恕自己——對信仰的盲目服從,反而導致了愛女的死亡。這解釋了為何在阿樂接受浸禮時,梁牧師情緒大爆發,質問「神可以原諒阿樂,那誰來寬恕我?」。
黃秋生影帝級的表演極為內斂,充滿微表情,刻意讓觀眾察覺其內心的掙扎、憤怒與衝突。在兩位男主角極端的拉鋸中,蘇玉華飾演的梁師母負責演出「正常人」面對傷痛的反應。她的不理性,其實是正常人最合理的理性反應。不過,她制止梁牧師浸死阿樂的行為,展現了不能以暴制暴的人性底線;雖然她似乎不再信教,卻是一個善良的人。
《不赦之罪》是一部優質的香港電影,並非宣傳教條,而是深入探討社會與個人如何面對仇恨、饒恕與罪孽。它逼使觀眾反思:如果我是梁牧師,我能饒恕阿樂嗎?如果饒恕了敵人,誰來饒恕自己造成的錯誤?究竟寬恕和贖罪有何意義?背後所追求的,是否一種「自我感覺良好」?
作者:林兆彬
前油尖旺區議員(旺角東)、影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