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國防部今(17日)公布,自昨日清晨至今日清晨的24小時內,偵測到中國合共派出18架次軍機越過台海中線,並有9艘戰艦在周邊活動。軍方指出,自雙十節後,中國平均每日均派出超過10架戰機、7艘戰艦持續侵擾,透過「灰色地帶行動」對台進行非戰爭式的武力施壓。然而,在台海軍事壓力升高的同時,有外媒發現,台灣部分年輕世代在社交媒體影響下,樂觀地認為中國不會構成實質威脅,甚至認為即使台灣如香港成為中國一部分後,仍能享有言論自由。
加拿大廣播公司(CBC)早前在台北進行街訪,有兩名年約20歲的青年表示不擔心中國會攻打台灣,認為有關行動只會引起國際關注,以及兩岸關係緊張。另一名青年Amelia Xu更表示,即使中國吞併台灣,她也不太擔心台灣的民主和自由會消失:「香港和澳門被中國接管後,人們還是享有言論自由,所以我不太擔心這方面」。
社交平台營造「美化的中國形象」 「武統」變成「威脅疲勞」
台灣著名Podcast頻道主持人黃以萱(敏迪)指出,在她認識的年輕聽眾中,有不少是從TikTok這類社交平台「認識」中國,這些平台為他們「營造了一個美化的中國形象」,使他們無法感受到中國的敵意。敏迪又指出,相較兩岸關係,年輕人更關注就業、儲蓄、房價等切身現實問題,令「國家主權」等議題退居次位。
CBC又引用台灣民主實驗室在今年6月發表的《2025 TikTok 抖音使用者調查》,調查顯示,TikTok活躍使用者傾向把兩岸緊張局勢「各打五十大板」,認為執政的民進黨、美國與中國皆有責任。
台灣中央研究院政治學者傅澤民表示,台灣年輕世代對中國威脅無感可能源於「威脅疲勞」(threat fatigue)。他表示,年輕世代自小便聽到「武統」威脅,但至今尚未出現,反而產生了「狼來了」的麻痺效應。傅澤民憂慮,加上中國在網絡上散播大量反民主訊息,削弱民眾對台灣的國家認同,一旦戰爭爆發,「年輕人可能不會主動參與保衛台灣」。
對台資訊戰攻勢凌厲 台灣政府尋求對策
針對中國的認知作戰,副總統蕭美琴向CBC坦言,這類攻勢確實難以應對,且持續侵蝕台灣社會的內部凝聚力。她表示,政府一方面會在內部推動媒體素養教育,並不時公布中國的資訊戰操作;在國際上,亦持續與其他民主國家合作,共同尋找反制威權國家滲透的最佳策略。
日前(15日),台灣數位發展部部長林宜敬回應立法院質詢時,表示政府有意在校園提供WiFi中,以禁止登錄的方式限制學生使用TikTok,具體構思將與教育部及衛生福利部討論後,在年底公布。至於是否全面禁止TikTok,林宜敬認為涉及言論自由,因此須先取得社會共識方能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