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官方呼籲公民避免前往日本後,日本旅遊及相關類股價明顯下跌,但當地經濟學家分析指,即使中國旅客大幅減少,對日本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衝擊僅為0.36%,比例遠低於勞工今年平均5.25%的加薪幅度。翻查資料,有日本記者過去亦揭發,中國旅客在日本的消費,多數被中資「一條龍」產業鏈吸走,真正流入日本的金額其實有限。
野村綜合研究所執行經濟學家木內登英預測,若中國赴日旅客數量下降幅度,與2012 年中日關係惡化時相似,日本未來一年旅遊消費收入可能減少約2.2萬億日圓(約 1,105億港元),拖累日本實際GDP下降0.36%。木內登英認為,日本經濟已經因為美國關稅政策面臨下行壓力,如今日中關係惡化,可能導致第四季度經濟再現負增長。
輿論:損失相當於「銀包掉了20日圓」
然而,日本輿論對此0.36%的衝擊,持審慎甚至輕視的態度。有評論指,日本去年4 月至今年3月,實際GDP約550萬億日圓,相比之下,2.2萬億日圓的損失可謂微不足道。有評論員更比喻,這個損失對整體國民而言,不過是「錢包掉了大約20日圓」,但外界卻將事件渲染成「日本好像會因此傾覆」。
翻查資料,0.36%的GDP跌幅,比公務員或上班族的加薪幅度還要低。今年7月,日本最大工會組織日本工會聯合會(Rengo)公布,勞工平均加薪5.25%,創下34年來最大漲幅。到了8月,日本人事院也建議,公務員平均薪資上調3.62%,同樣是1991年以來最大漲幅。
中資圈走中國客消費 日本經濟難真正受惠
日本輿論這種「不痛不癢」的態度,可能源於中國資本多年來在日本觀光市場實行的「圈養模式」。日本記者姬田小夏早年的調查發現,中國資本早已滲透日本旅遊業的上、中、下游,形成「一條龍」產業鏈;從中國掌握旅客來源,到在日本境內操控旅遊巴士公司、免稅店、酒店,甚至連旅客戰利品送回中國的宅配服務,都由中資企業主導。
報道引述熟悉中國情勢的經濟學家指出,中資企業的特徵就是將踏上日本土地的中國旅客「完全圈入自己建立的生態系統之內」,使日本企業「充其量只分得到一些殘羹」。因此,即使中國旅客帶來龐大消費額,但金流大部分在中資企業之間循環,最終迴流至中國本土,對日本本土經濟的提振效果本來就相對有限。
相關新聞
- 2025 年 11 月 17
- 2025 年 11 月 20
- 2025 年 11 月 18
- 2025 年 11 月 18
- 2025 年 11 月 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