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卿逝世,《明報》在11月13日以社評「懷念一個好人:張曉卿先生」悼念。社評雖肯定其人品,但標題僅以「好人」二字總結,似乎反映了外界對這位媒體老闆長期以來難以言說的複雜觀感。
筆者與張曉卿並無私交,僅能從其公開行為作評價。他白手興家,自有其眼光魄力與處事能力值得肯定;但當他成為華文媒體帝國的掌舵者,人們自然會以另一把尺衡量:他如何使用這項社會公器?從傳媒公共責任的角度看,他的表現令人失望。其行為不但涉及「公器私用」,更使其媒體深度捲入中共宣傳體系。本文主要聚焦於其「公器私用」的部分。
張曉卿曾在《明報》56周年致辭中強調媒體 要「永遠說真話、獨立敢言、探求真相、為民喉舌」,又指媒體是「第四權」,肩負監察政府和彰顯公義。然而,他在掌管《明報》期間因屈服於政治壓力,先後撤換兩任廣受業界尊敬的總編輯劉進圖(2014)及姜國元(2016),並壓制批評中共及港府的文字,甚至使連連載30年的尊子漫畫亦難逃被棄。其言行落差極大。
一、公器私用的典型案例
張曉卿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在遼寧投資,因而結識薄熙來。薄於2007年調任重慶後,張立即利用其媒體資源歌功頌德。2009年2月,《亞洲週刊》文章首次提出「重慶模式」,大讚薄熙來的施政,後來薄熙來推動「唱紅打黑」,該刊更進一步美化為「紅色 GDP」。這些吹捧迅速在中國媒體內被複製、擴散,極大推動了薄的政治形象。
筆者對此深感不以為然,曾直斥《亞洲週刊》總編輯邱立本:薄熙來上任不足兩年,何來「模式」可稱?但對方不予回答。
二、傳媒老闆親自「唱紅」
張曉卿不僅利用自家媒體,也動用行業平台支持薄熙來。他擔任「世界中文報業會」會長時,在2009年選擇於重慶舉行年會,並在會上稱讚薄熙來具備「高深學養」。2011年,他又以「世界華文媒體合作聯盟」主席身分,將第六屆華文傳媒論壇安排在重慶,並與薄熙來同台合唱紅歌,實質為「唱紅打黑」背書。
三、在重慶設立「世華」西部中心
2011年9月,張曉卿旗下常青集團宣布在重慶投資100億人民幣建設「世界華文傳媒中國西部中心」,《星洲日報》報道形容他給予重慶「最信任的一票」。此舉象徵他全面押注薄熙來。
四、薄熙來落馬後的急速轉軚
薄熙來2012年被捕後,《亞洲週刊》迅速轉變立場,由邱立本撰文嚴厲批薄,強調其踐踏法治。張曉卿亦撰文稱「唱紅打黑」是時代倒車。《亞洲週刊》更密集刊登批薄文章,前後態度一百八十度轉變,暴露人性與政治投機的醜惡。
五、誤闖中共高層鬥爭的泥沼
薄熙來落馬後,北京派人到港調查其如何動員港媒助勢,調查範圍包括《亞洲週刊》。決策層欲確認薄是否建立「重慶—香港」的權力走廊,也想了解其背後是否有更高層支持。
事實上,2012年十八大前,薄熙來與習近平曾被視為接班的兩大選項,兩派角力極為激烈。張曉卿以為支持薄 熙來是投資其政治前途,卻不知這等於站到未來最高領導人習近平的對立面。習近平上位後,張自然要尋求「補過」。
六、戴罪立功:撤換劉進圖
2014年1月6日,《明報》突然撤換總編輯劉進圖。此事極可能是張曉卿向北京「將功贖罪」的手法。
背景是:2014年1月20日,國際調查記者同盟(ICIJ)發表中國精英在海外資產的調查,涉及多名中共高層,包括習近平親屬。《明報》是合作媒體之一,作為總編輯的劉進圖自然需負責。中共已向大陸合作媒體施壓,按照常理,北京必然也會向《明報》老闆施壓。張曉卿選擇撤換總編輯,以示政治態度。
劉進圖被撤換後一個多月,便在2014年2月遭暴徒斬傷七刀。暴力與政治壓力的時間點重疊,正反映涉事內容觸及敏感利益。張以「斯文方式」消音,歹徒則以暴力滅聲,雖手段不同,作用相同。
當張曉卿強調《明報》要「揭露黑暗、彰顯公義、為民發聲」時,他是否會感到羞愧?此已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