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屆立法會選舉候選人全部都是一清色「愛國者」,無論有多少人投票、無論誰當選也好,都能夠實現宣傳口號聲稱的「共創美好未來」願景。為何港府要鋪天蓋地宣傳和動員推高投票率呢?宣傳片所講的「凝聚力量」又是甚麼「力量」呢?其實,港府正在隱瞞這是一場「變相公投」,議題是對港區《國安法》、廿三條、「完善選舉制度」、李家超政府的信任度投票,證明「一國兩制」在香港取得成功。
對中共來說,12月7日這場騷是要演給國際社會看的,如果投票率高,便可反駁西方民主社會近年對香港人權的批評。2021年立法會選舉只有135萬人投票,少於2019年區議會選舉民主派168萬得票,當年建制派只得121萬票。正因如此,其中一位「演員」是擁有國際知名度、曾到聯合國發言的奧運金牌得主江旻憓,讓她四處「旅遊」說好香港故事。
在本地政治層面,高投票率可被視為對李家超政府的信任投票,尤其在特首選舉於2027年到來之際。李家超自2022年上任以來,強調穩定和「國家安全」,但面臨經濟轉差的局面,施政蒼白無力。尷尬的是,澳門今年9月立法會選舉,投票率高達53.35%,北京官員必定會比較哪個「孩子」更乖。據報香港官員訪問澳門學習動員經驗,擔心若香港投票率低,將被視為港人對李家超政府和中聯辦統治的質疑。因此,這場選舉成為李家超和中聯辦駐港官員的業績考核,高投票率可強化其連任資本。
此外,這場選舉還有另一個深層目的——向世界展示習近平的「全過程民主」理念,特別是在中共「東昇西降」的敘事背景下,中共正在重新定義「民主」為何物。習近平於2019年11月在上海考察時首次提出「全過程民主」,後於2021年中共百年慶典演講中正式強調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強調從選舉到決策的「全鏈條民主」,包括「基層民主」、「協商民主」等。聽不懂?不緊要!總之不是西方選舉式民主,「全過程民主」只是匯聚「愛國者」民意的過程,而不是權力的輪替。
各級人大選舉在篩選候選人時展現出高度的控制性,與現時的香港立法會選舉有異曲同工之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在全國人大選舉提名階段,候選人可由各政黨、人民團體聯合或單獨推薦,也可由10名以上選民或代表聯名推薦。但實際操作中,提名需經選舉委員會「討論協商」確定最終名單。
第一輪篩選是「初步候選人資格審查」。公安國保會就每個參選人出一份「政治審查意見」,只要你曾經上訪過、維權過、在網上批評過政府、轉發過敏感帖,都有機會被DQ。即使進入了初步候選人名單,接下來選民小組要「討論、協商確定正式候選人」。黨組織會提前內定好官方候選人,通常是現任代表、居委會主任、國企或機關單位的人,然後讓聽話的居委會幹部、樓長開會,直接把獨立人士從名單上拿掉,給的理由是「根據多數選民意見,經過反覆協商……」。
相信上述模式已搬到香港,解釋了為何有3份之1現任立法會議員「棄選」,也解釋了為何直選每區都剛剛好有5至6個候選人、每個功能組別都有「競爭」,因為一切都是按劇本進行。
作者:林兆彬
前油尖旺區議員(旺角東)、時事評論員
相關新聞
- 2025 年 11 月 06
- 2025 年 11 月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