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提升海外香港語文教育的質素,圍繞課程、教材和教學法的討論固然重要。然而,筆者心裡最關心的工作,是師資培訓。
目前在海外教授香港語文的老師,主要來自兩類背景﹕
- 有香港學校任教經驗,可能本身是中文、英文或其他科目的老師,但欠缺「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訓練;
- 有心、有熱誠的家長或義工,他們本身從事不同行業,出於自家子女的需要或對文化傳承的使命感而投身教育工作。然而,他們未必受過專業的語文教育培訓,對課堂設計、教學策略、教材調適等的認識或有不足。
於是,現時不少海外中文課室出現的情況是﹕老師憑經驗教、靠熱忱支撐,但同時苦於教學成效不彰,感到心力交瘁。這不是教師質素問題,而是欠缺有系統的支援與師資培訓所致。
以筆者作為前線教師,及後擔任中文第二語言教師培訓者的經驗,未來海外香港語文教師須要具備三大專業能力。先旨聲明,這些能力並不全是語文老師獨有,而是任何優秀的老師都會具備。不過,就海外香港語文教育的特殊情境而言,以下三項尤其值得強調:
一、掌握第二語言習得的知識
對海外學童而言,香港語文是「第二語言」,學與教的方式與傳統第一語言學習有所不同:學習由大量可理解輸入開始;過程依循聆聽、說話、閱讀、寫作的自然順序;語用能力、理解與表達比起單一識字與抄寫更重要等。若照搬香港本地中文課的模式,教學方向或會與第二語言學習相悖,教師自然感到「拉牛上樹」,十分吃力。
二、運用任務式 / 活動式 / 遊戲化教學的能力
孩子在當地上學,習慣了好玩、活潑、互動的課堂。若中文課仍以講授、操練為主,與日校一比較,上中文課自然變成最無聊,無趣的事。當然,另一個極端亦須避免﹕課堂只顧著玩樂,孩子很開心,但箇中的語文學習含量極低。玩了一整節課,就只為學一兩個詞語,回家更即時遺忘。專業的語文教師懂得拿捏玩與學之間的平衡,精心設計任務與活動,讓孩子在玩樂中自然地吸收與輸出語文,在「不知不覺」間學習,而非「為玩而玩」。
三、自行設計課程與教材的能力
海外缺乏香港語文教材(市場 / 網絡上的資源多以普通話、簡體字用者為受眾),有質素、具系統的就更少。出版社因市場小,無利可圖而不願投資開發,此乃無可厚非。香港語文研習平台致力研發適合海外港童的課程和教材,但始終沒法保證能照顧所有學習需要。事實上,現今人工智能日益普及,設計教材難度大減,關鍵是教師須要掌握教材設計與調適背後的核心原則,才能善用科技,事半功倍。
要令海外下一代學好香港語文,不能只靠一腔熱血,教師專業能量的提升至關重要。香港人不像中國或台灣,對外漢語 / 華語教學工作有政府教育部門大力推動,資源豐富。海外香港語文教育工作須靠民間力量支持,本平台只能盡一點綿力,期望在媒體上分享專業與經驗,為家長和前線教師提供支援,並與同路人共勉。
作者:香港語文研習平台
致力推廣有系統的第二語言香港語文教育。
「語通四海,文繫家港。」
——普及香港語文
——承傳香港文化
Facebook / Instagram: @hkelp.uk
相關新聞
- 2025 年 11 月 01
- 2025 年 11 月 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