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香港語文教育面對的挑戰不少,「孩子沒有興趣學」、「教材不適合」、「課堂不夠有趣吸引」等,都是前線常遇到的難題。然而,筆者多年在語文教育現場所觀察到的現象是,看似各式各樣的問題背後,其實很多都是「課程」的問題。
學什麼內容,依什麼次序來學,固然是課程要解答的最基本問題;除此之外,以下的情況其實也與課程有關:
- 孩子沒有興趣學——學習內容與其心智年齡或語文程度不符(不論是太深或太淺),學生怎會有興趣?
- 家長和教師時常抱怨沒有合適的教材——沒有完整的課程作為依據,教材只是零零散散,獨立主題式的材料,學完一堆與不同主題相關的詞彙句式,如何把知識融會貫通成語文能力?
- 孩子學了很多,卻沒有進步——語文能力發展是一個遞進的過程,像打遊戲機般,有得升級,沒有課程概念,孩子學習時就缺少了這條循序漸進的階梯,談何拾級而上?
總而言之,若欠缺有系統的課程作支撐,再有心的老師也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長遠難見教學成效。
既然課程重要,為何它得不到應有的重視?這是因為前線教師在制度上被定位為課程的「執行者」,而非「設計者」。
在香港,有教育局負責統籌各科課程,然後出版社依照官方課程文件出版教科書。學校選書後,即使是最懶惰的教師,毫無準備,直接走進課室「依書直說」,課堂內容亦不致偏離課程。在這制度下,對許多老師來說,教科書就等於課程。
然而,有一群香港的老師,卻有充足的機會,累積充當課程與教材「設計者」的經驗,他們就是非華語中文老師。
在融合教育政策下,香港愈來愈多學校錄取非華語學生。可想而知,他們的中文學習與主流母語學生不同。多年來,民間倡議教育局制定一個官方、獨立的「中文作為第二語言課程」,惟教育局一直沒有受理,而是採用另一套策略來應對非華語中文的問題——「主流校本調適」:以主流《中國語文課程》為基礎,由學校根據自家學生的需要來自行調整課程與教材。換言之,就是「自己顧自己」。
那學校不懂得處理,怎麼辦?當然,教育局不會「由得你死」,他們會提供支援,主要有兩類:
- 文件支援,例如課程補充指引;
- 人力支援,由大學或教育局的專家到校擔任顧問。
筆者多年前初出茅廬當非華語中文教師時,就曾經接受教育局人員的支援。多年後輾轉到大學任職,就反過來當支援人員,協助各間中、小學發展校本課程、教材,與及培訓老師。
這些年來,筆者與同事逐步研發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在共同的課程構架下,因應學生的特殊情形,調適課程及學與教」。所謂「特殊情況」,包括了語文程度,學習經歷、家庭、社會及文化背景等等。因此,這策略不僅可幫助香港的非華語學生,同樣也適用於海外學童,甚至是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孩子。箇中的關鍵,就是對「課程構架」的透徹理解,及對學生面對的情況和困難的全面剖析,從而制訂一套完整的學與教藍圖:學習目標、內容範圍、能力遞進、教學策略與評估模式。
要為不同情況的海外孩子設計一套有系統的海外香港語文課程,該從何入手?篇幅所限,這個系列的下一篇將深入分享「課程設計與調適的原則與策略」。
作者:香港語文研習平台
致力推廣有系統的第二語言香港語文教育。
「語通四海,文繫家港。」
——普及香港語文
——承傳香港文化
Facebook / Instagram: @hkelp.uk
相關新聞
- 2025 年 11 月 01
- 2025 年 11 月 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