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歷史上首位女性首相高市早苗,上任後迅速展現對中國罕見的強硬姿態。她在國會答辯中指出,若台灣爆發武力衝突,日本極有可能面臨「存立危機事態」,意味或將動用集體自衞權。雖然她沒有沿用前首相安倍晉三那句「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名言,但語氣足以顯示:台海局勢是攸關日本的安全議題。高市過去亦不時強調,日本不應長期被外國以歷史問題作為外交批判的依據。正是這種對「無限期歷史問責」的反感,使得她的言論在部份日本民眾眼中,被解讀為對中國長年情緒勒索的反擊,甚至被視為打破「永遠反省」框架的第一步。
從中國暴跳如雷的反應來看,高市似乎確實踩中了北京最敏感的神經。然而,距離她發表這番強硬言論已超過十天,高市在面對來自中國的巨大外交壓力,以及自民黨內資深政治人物的勸阻時,依然沒有任何收回原話的意思。這份強硬姿態或許與她異常高漲的民望有關。2025 年 11 月初的 JNN 世論調查顯示,高市內閣支持度高達 82%,成為日本近年極為罕見的高點。
高市的核心支持群體集中在 40–60 歲之間。這群人既經歷泡沫爆破後的經濟停滯,也體會中國崛起與軍力膨脹帶來的壓力。他們不是右翼,也不是軍國主義者,而是一群長期背負著中國歷史敘事壓力、卻鮮有人願意替他們說話的「疲累的中間派」(tired centrists)。
安全化:把歷史問題轉化為國安威脅
事實上,高市對中言論並非單純的強硬表演,我們或許可以從國際關係研究中的「安全化」(securitization)理論說起。根據哥本哈根學派的解釋,安全化是一種「語言行動」(Speech act,用說話來完成某種行為):只要政治領袖成功把某議題提升至「國家生存威脅」的層級,社會便會接受以往難以接受的政策。高市正是以此方式,把中國的歷史批判與台海緊張「安全化」。
高市版「台灣有事論」的效果巨大。它不只是安倍名言「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政策版本,而是將歷史與地緣政治合併成一個訊號:中國不只是批評日本歷史,而是可能影響日本「未來」的安全。中國駐大阪總領事薛劍發表「斬首論」式的激烈言論、中國官媒連翻猛烈抨擊後,高市的言論反而得到證實。日本社會或更傾向認為,高市說的確實是眼前的現實,而不是政治操弄。日本選民一旦開始把歷史問題轉化為安全問題時,高市的強硬自然更具正當性。
民族主義動員:非右傾而是尊嚴感覺醒
政治學中的「民族主義動員」(Nationalist Mobilization)理論,提供了另一個理解高市策略的重要視角。她的對中強硬語言之所以能迅速凝聚支持,並非因為煽動排外情緒,而是觸碰到一種在日本社會中長期存在、卻被壓抑的日常集體情緒。正如政治學者 Michael Billig 在其「日常民族主義」(banal nationalism)概念中所指出,民族認同往往不是以激昂的口號存在,而是以一種安靜、潛伏的方式滲入日常生活;然而在特定歷史時刻,這些平日被忽視的情緒會突然被喚醒,並轉化為具有巨大政治效力的動員力量。
在日本,這種情緒非常普遍:「我們反省七十多年了,為什麼中國永遠說我們不夠?」這不是憤怒,而是疲倦、無力與尊嚴感的交織。高市成功之處,在於她終於把這句話說出口。她過去在國會或公開場合多次表達:「我生於戰後,不在應該被問責的位置(自分は戦後生まれであり、戦争責任を問われる立場ではない)。」日本人支持高市並不是因為仇中,而是因為她替日本找回了一種「不再永遠低頭」的姿態。換句話說,她動員的不是仇恨,而是成功將日本人的集體厭倦感與身份焦慮,轉化為其個力的政治動力。
記憶政治:高市挑戰中國定義日本方式
要理解高市真正挑戰的,還需要談到「記憶政治」(memory politics)。這一理論指出,歷史不是過去,而是權力;誰能定義記憶,誰就能定義國家身份。中國持續使用「日本必須永遠反省侵略歷史」作為對外敘事基礎,其中一個主要目的是為了國內的政治穩定,以抗日故事支撐政權的合法性、凝聚民族認同。而這套歷史敍事,也是外交上牽制日本的重要工具,只要強調日本欠下歷史的債,就能反對其修憲、擴軍與強化日美同盟。
因此,即使中國知道日本社會已對這套敘事感到厭倦、反感,但也不會停止。「傷害中國人民感情」等句式不是情緒發洩,而是一套制度化的慣性語言,而非可以隨時調整的外交語言。
高市真正挑戰的,就是這套將日本永久鎖定在「加害者、反省者、受限者」三重身分中的外部框架。她所提出的,不是否定歷史責任,而是一套新的戰後敘事:日本可以承認歷史,但不必被歷史牽制;日本追求和平,但拒絕成為只能被動接受他國評價的和平國家;日本願意負責,但不接受外國永遠自居裁判者的位置。這不是歷史修正,而是對七十多年來只能「被評價」而不能「自我定位」的結構性反擊。
高市主張日本脫離戰後體制
作為日本右翼「憲法改正派」與「安全正常化派」的代表人物,高市一貫主張日本必須「脱戦後レジーム」(脫離戰後體制)。在她的敘事中,戰後體制早已不只是憲法第九條,而是一整套由國際秩序、冷戰邏輯以及中國的記憶政治共同塑造的身份框架,長期限制日本如何理解自己、如何談論安全、甚至如何感受歷史。
對許多日本人而言,這種政治語言帶來的不是右傾刺激,而是一種久違的「身份解放」。它讓他們有可能從中國長年定義的敘事中抽離,從「我們必須無限反省」走向「我們有權討論自己的未來」。而高市正是那個把過去數十年來的疲倦與壓抑,轉化為集體政治能量的人,這正是她魅力與爭議所在。
從根本來說,高市早苗的崛起象徵的不是日本的右傾,而是日本對中國長期情緒勒索「累了」後的覺醒。高市的言論不是單純的挑釁中國,而是拒絕讓中國繼續定義日本,但中日關係將無可避免地轉趨緊張。
作者:求其
相關新聞
- 2025 年 11 月 17
- 2025 年 10 月 28
- 2025 年 11 月 13
- 2025 年 11 月 05
- 2025 年 11 月 14
- 2025 年 11 月 17
- 2025 年 11 月 12
- 2025 年 11 月 13
- 2025 年 11 月 11
- 2025 年 11 月 19
- 2025 年 11 月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