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中美貿易談判有進展刺激,中美日股市大漲,滬指一度重回2015年股災前的4000點,美股三大指數均續創新高,納指漲1.86%,標普500指數漲1.23%,道指漲0.71%。但在資金流動上最受益的應是過去幾年相對大落後的中國和香港。
全球投資機構正加速將資金注入亞洲,以對沖美國和歐洲的地緣政治風險。特朗普近日表示中美即將達成貿易協議,消息迅速提振亞洲股市,亞太股市普遍上漲,內地和香港股市更表現出色,滬指收市接近4000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上調亞洲2025年經濟成長預測,但警告中美貿易有再度升級的風險。
國際資金湧入亞洲 分散風險成趨勢
全球投行如摩根大通(J.P. Morgan)在2025年研究報告中強調,政策不確定性、地緣政治風險和宏觀經濟波動將持續,促使資金流向亞洲市場。標準普爾(S&P Global)等評級機構指出,主要風險包括美國不可預測的關稅政策、俄烏戰爭帶來的歐洲局勢持續,以及全球地緣政治碎片化和民粹主義對經濟的影響。而歐洲俄烏戰爭持續加劇供應鏈壓力,黑石集團(BlackRock)的地緣政治風險儀表板顯示,全球風險指標上升,投資者轉向亞洲作為避險天堂。
全球經濟重心已開始東移
具體而言,資金湧入日本、香港和中國內地、東南亞現象明顯。日本亦受益於此趨勢,作為亞洲穩定經濟體。世界經濟論壇的《2025年全球風險報告》強調,極端天氣和地緣衝突加劇短期警覺,促使機構分散投資布局至亞洲。據估計,2025年亞洲流入資金規模可能達數萬億美元,重點涵蓋科技、房地產和金融領域。
專家分析,此資金轉移不僅因貿易戰緩和,還反映對美國衰退和歐洲戰爭的擔憂。香港作為亞洲金融樞紐,受益於中國內地市場開放,及對接東南亞產業鏈,過去十個月大量資金湧港,而港交所I P O再次全世界排名第一,吸引評級機構如S&P上調香港及亞洲展望。
美股靠AI投資支持新高 實體經濟出現明顯收縮
反觀美國,雖然金融市場在AI投資帶動下不斷創新高,但美國2025年展現出明顯的疲軟跡象,多項關鍵指標顯示成長放緩,甚至出現收縮,引發市場對衰退的廣泛討論。根據最新數據,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在2025年上半年經歷波動,第一季度出現輕微收縮,第二季度雖有補漲,但整體成長預期因關稅政策不確定性而受壓。經濟預測機構Comerica指出,2025年實質GDP波動劇烈,第一季度收縮後第二季度雖有增長,但全年成長預期僅維持在低位。此外,The Conference Board預測,2025年底至2026年初的GDP成長將因特朗普反正覆不定的高關稅政策和各種不確定性,而進一步放緩。
失業開始惡化 通脹沒有回落
美國失業率方面,2025年10月維持在4.3%,但企業招聘速度遠低於預期,導致部分家庭面臨經濟壓力。THE SHOP Magazine報導指出,雖然失業率穩定,但招聘遲緩已造成經濟困擾。通脹數據亦顯示上升趨勢,最新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率升至2.9%,為自2025年1月以來最快步伐。Welch & Forbes分析稱,此通脹加速可能加劇聯儲局的政策困境。
製造業和服務業指標雖有輕微改善,但整體仍暴露衰退風險。標準普爾(S&P Global)的10月美國製造業PMI升至52.2,高於9月的52.0,但仍處於邊緣擴張水平。綜合PMI輸出指數升至54.8,顯示第四季度初經濟加速,但市場情緒惡化。然而,穆迪(Moody’s Analytics)將美國未來一年衰退概率上調至48%,為近年最高水平,強調就業數據放緩和關稅不確定性為主要誘因。這些數據綜合反映美國經濟面臨結構性挑戰,包括供應鏈斷裂和消費者信心下滑,強化了衰退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