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韓國慶州 APEC 峰會召開前夕,美國前駐華大使尼古拉斯·伯恩斯(Nicholas Burns)認為,華盛頓一開始就要「善待盟友」,才能有效應對中國的威脅。他對月底習特會能得出全面貿易協議並不樂觀,並警告美國不應為了追求突破而在出口管制及台灣議題上讓步。
美國前駐華大使尼古拉斯·伯恩斯本週二(21日)在華盛頓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表示,美國應在保持與中國溝通的同時,更加依賴盟友與科技優勢來塑造談判籌碼。他雖寄望「特習會」能順利舉行,但認為短期內難以達成全面貿易協議。
「因為在目前的中國政府體制下,政府基本上由習近平主席一人掌權,我們必須與習近平主席互動才能完成任務,討論棘手問題,並探討兩國關係中的機遇。」伯恩斯形容,中國政治已回到「一人統治」的格局,且「習近平可能比毛澤東更強勢」。
今年以來,美中貿易緊張局勢歷經多輪升級。特朗普政府近期威脅自11月1日起,對所有中國進口商品加徵 100% 關稅。與此同時,中國宣布收緊稀土及磁體出口許可,並對涉及國防與半導體的出口設限。美聯社指出,這場貿易緊張正在衝擊全球高科技與潔淨能源供應鏈,外界擔憂中美互設關稅與管制將拖累全球經濟成長。
為確保供應鏈安全,特朗普本週一(20日)在白宮與澳洲總理艾班尼斯(Anthony Albanese)簽署總額約 85 億美元的關鍵礦產合作協議,旨在強化稀土與鎵等資源供應鏈,降低對中國的依賴。美聯社稱,該協議凸顯美國「供應鏈去依賴化」戰略的加速推進。
伯恩斯: 下週只能達成不具約束力的政治性承諾
然而伯恩斯認為,即使中美兩國元首下週能達成協議,也可能僅是不具約束力的政治性承諾。
「如果下週真能拼湊出某種協議,那它大體上也只會是一系列沒有法律約束力的承諾,而且其中可能還包括一些通常並不屬於貿易協定範疇的問題。」
他補充說,若兩國領導人能先就基本原則達成共識,再讓談判代表在接下來幾個月內繼續磋商細節,「那已經是最現實、也不壞的結果」。
今年四月初,特朗普政府宣布對幾乎所有進口商品實施至少 10% 的統一關稅,並對多個與美國長期結盟的國家施加更高稅率,使美國當時與盟友間的貿易與信任基礎出現裂痕。
伯恩斯: 不要因關稅政策疏遠合作夥伴
伯恩斯警告,美國若能更早與亞洲及歐洲盟友協調立場,將能在對華議題上更有力量、更有效率。但遺憾的是,特朗普政府在貿易戰初期並未做到這一點。他呼籲特朗普政府「善待盟友」,不要因關稅政策疏遠合作夥伴。
在科技領域,伯恩斯強調,美國必須保持在人工智慧、量子運算與生物技術上的領先地位,並堅決拒絕放鬆對華出口管制。他指出,中國正透過國家補貼與地方扶持,加速追趕關鍵技術領域,而若美國削減科研經費,將損害自身創新根基。
「科技已經走到了舞台中央,我認為它現在處於整個關係中最敏感的位置。未來哪一個國家會更強大、更有影響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誰能在這些技術上率先行動、率先適應,因為中國在技術適應方面非常擅長。」
伯恩斯表示,美國不應在出口管制或台灣問題上向北京讓步,並強調「台灣政策的連續性是美國外交的紅線」。他還直言,新疆大規模拘押「是反人類罪」,呼籲華盛頓在推進貿易談判的同時,不應忽視人權與價值觀議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