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多地醫院出現醫生收入持續下降情況,部分地區醫務人員月收入下探至二至三千元人民幣,多名受訪者提到固定工資延後發放,績效持續減少,一些小縣城醫生開始要兼職來維持生活。
多家媒體及醫生近期指出,各地醫院患者減少,固定工資與績效收入下滑。華醫網今年統計近3萬名醫務人員薪資變化,2024年薪酬下降者佔比57.9%,高於前一年37%。重慶一家醫院普通外科主治醫師對記者說,他所在的醫院近半年固定工資經常延後發放,到手約2,000元,績效從6,000元降至4,000元,降幅達三成。他說,績效在收入中的佔比可達七到八成。
民眾為省錢不看病只到藥房買藥
武漢一名患者對《追光者》記者說:「現在去看病能報銷的項目很少……一般遇到感冒發熱,自己買點退燒藥,誰還去醫院。」有網民留言稱,民眾就醫減少,使看門診的人大幅下降。
第一財經網站報道,江蘇與安徽多家綜合醫院縮減績效與補貼,醫務人員反映每月收入下降20%至40%。有醫生說,部分科室非高峰時段門診量下降,收入波動增加,其他地區情況相近。報道稱,西部某省級兒童醫院一名醫生說,她所在的醫院今年收入比去年下降三分之一,多次聽到院方提到薪酬可能調整。她說,醫院多年未出現過此類情況。
政府減少醫保撥款令收入大跌
安徽蕪湖網民王女士接受本網記者採訪時說:「以前醫院是最賺錢的部門……後來被揭發,國家嚴控醫保撥款,這下他們收入少了,也賺不到老百姓的錢,只能降薪。」
民眾提到醫院收入下探後,部分基層醫護轉向外部工作,醫務人員流動增加。
北京一家大型三甲醫院神經內科醫生對媒體說,他近七八年連續晉升,但薪資沒有明顯變動。他說,疫情後醫院每季調整薪資比例,累計下降超過20%,管理層提醒員工準備好過「苦日子」。
廣州一家傳染病醫院醫生對記者說,去年院內醫生收入已下降。他說,醫生不能隨便給患者開藥,開藥數量受到限制。他與同行交流後發現,各地收入下降普遍,他所在地區不少人的年收入下降30%至50%。他說,一些醫生開始尋找兼職。
上海資深醫院管理者李鳴對媒體表示,醫生降薪在多地出現。他說,有基層醫生月收入降至2,000至3,000元,也有地區出現工資延遲。他對記者說:「上海的情況還不至於這麼嚴重,但有些醫院醫生收入也降了10%至15%。」
武漢居民馬先生說:「今年上半年部分地區門診費增長,但醫生收入反而減少。我一個鄰居就在人民醫院做,他說,國家撥款審查嚴了,錢不好賺了,所以醫生工資就減了。」
有學者提到,醫院收入下探與審查強度相關。馬先生說:「去年國家醫保局不是查處很多醫院騙醫保嗎,有的被點名,有的被整頓。」
中國醫療系統長期存在結構性問題。各地醫療機構在收費、藥品採購、耗材配送與醫保報銷環節多次出現違規操作。公開資料顯示,一些醫院存在偽造病歷、分解診療、過度檢查與藥品回扣現象。醫保部門近年展開審核,一些機構在被調查後運行模式受到影響。
地方政府因財政困難減少醫療投入
中國經濟下行使地方財政收入減少,醫療投入增速下降。部分地區財政部門壓縮醫療預算,醫院在固定撥款與專項資金項目上調整幅度增加。多地公開數據顯示,地方醫保基金收支壓力上升,審查強度提高,一些縣區醫院提到醫療補助延後發放,醫院在工資支出上出現困難。
北京學者夏先生表示,醫療機構在控制成本後,薪酬制度調整幅度增加。醫院在藥品與耗材採購上增加審批環節,門診受患者減少影響,收費項目調整後,醫護人員收入受到影響。多家地方醫院提到,醫保控費與財政收緊持續時間較長,績效制度難以維持以往強度。
中國央視網站曾經報導,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吉林省長春市中醫院、河北省石家莊市人民醫院、山東省濟南腎病醫院等七家機構被查,其中五家為三甲醫院。違規金額前三為: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82項問題,涉案3,466.7萬元;河北省石家莊市人民醫院86項問題,涉案2,000.9萬元;吉林省長春市中醫院38項問題,涉案1,638.7萬元,全部涉案金額接近9,000萬元。
多名醫務人員提到的降薪情況仍在持續,一些基層醫生收入下探至二到三千元。有學者認為,中國醫院未來可能弱化績效制度,只保留固定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