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政府2021年起一直透過「歡迎港人計劃(Welcome Programme)」中的「義務、社區及社企」(Voluntary, Community and Social Enterprise,VCSE)撥款支援BN(O)港人社群,但隨著第5年的VCSE撥款使用期9月30日屆滿,本年度唯一受資助的英國大型慈善機構Barnardo’s同日正式停止為港人提供廣東話輔導服務。同時,早期獲得不同政府計劃資助的廣東話輔導服務提供者,去年和今年亦逐步退場,使英國現時再無由政府資助的免費廣東話輔導服務。
Barnardo’s港人服務負責接聽電話熱線服務的前員工表示,許多移英港人有情緒支援的需要,免費輔導服務供不應求,「每次(名)額爆咗期間都仲有好多人approach我哋」。英國政府撥款停止後用低於市價方式向有需要人士提供廣東話輔導服務的「英國心泉」表示,他們2022年成立至去年年底,向他們求助的家庭共有500多個。創辦人之一劉秀嫻指出,有在英港青用過本地服務後,重新使用心泉廣東話輔導服務,部份原因和語言有關,部分是文化差異,本地輔導人員「晤明」香港年青求助人的經歷,「本地輔導人員唔明2019年發生咩事、點解屋企人要咁倉卒地移民」。
Barnardo’s從第一年的VCSE撥款起,就一直得到英國政府資助,提供免費的廣東話熱線及輔導服務。在第五年的VCSE撥款中,Barnardo’s更是唯一獲得資助的機構,但這次的撥款使用期只為期半年,而且未見有第六年撥款的打算,其港人服務9月30日正式結束。
3名在Barnardo’s工作逾兩年半、負責港人服務熱線電話前員工表示,很多移英港人有情緒支援的需要。前員工LV(化名)提到Barnardo’s獲取政府資助時,大概每半年就有約120個廣東話輔導名額,每個名額獲8次輔導節數,而名額每次都會用盡。MC補充,每次即使名額爆滿,依然會有不少有需要的港人接觸Barnardo’s,但他們都只能獲得熱線員工一次性心理支援,或轉介他們至其他服務。
LV曾聽過幾個求助者分享,指如果輔導服務不是免費,就不會申請。她指部份受助港人起初對心理治療無信心,但接受服務後就發現對家庭有良好影響,甚至有服務使用者因此避免離婚。不過,心理治療通常要接受多於一次,對已經要負擔龐大支出的移民而言,實在未必有錢在外接受收費服務。
BN(O)港人心理需求轉變 適應、創傷到家庭、婚姻
LV指,港人的心理需求隨移民落地時間而轉變,例如初期會有較多個人的求助個案,主要是面對適應問題和創傷經歷等。然而,近兩年就多了家庭、婚姻關係等求助,因為港人的實際生活問題解決了,就輪到相處上的磨擦問題要處理。雖然新移民來英的人次按年減少,但LV認為廣東話輔導的需求一直存在,一來因為和移民相關的問題會持續好幾年,二來每日的日常生活也會製造精神健康問題。《追光者》曾邀Barnardo’s回應但遭拒。
「嚟搵我哋嘅係300個,你想像一下,下面係乜嘢,我哋講係冰山一角。」任美貞她指出,在政府資助的15個月內,他們共收到約300個家庭求助,並為當中約100名學童提供廣東話輔導服務。他們觀察到香港人「唔到好大鑊都唔會求助」,所以需求其實遠比他們接觸到的家庭數量多。
2022年創辦的英國心泉,主要服務移英香港學童及其家長。他們曾獲得英國政府「兒童及青少年安置基金」資助,向全英香港學童提供免費廣東話輔導服務,但這項資助只維持了15個月,今年年初到期。英國心泉因此決定轉型,以收費形式向有需要人士提供廣東話輔導服務,不過他們強調收費比市價低,亦會向有經濟困難的家庭提供免費服務,同時維持免費諮詢服務,希望能盡量支援有需要家庭。
子女不願上學、有情緒問題,少數有有自殺傾向
心泉從成立起計到去年年底,向他們求助的500多個家庭當中,有3成的子女不願上學,2成的子女有情緒問題,甚至有少數有自殺傾向。問到求助的原因有否隨時間而轉變,英國心泉的另一創辦人兼個案統籌劉秀嫻表示,原因都圍繞學童的精神健康、學校適應和親子溝通問題。
然而,求助人數並沒有隨港人落地時間愈長而減少。據Shirley分享的數據,來英少於一年的人只佔求助者的19多個百分比,到埗逾兩年的人反而佔6成,反映問題並不隨居住時間而減少,未來數年服務需要會持續。
「本地輔導人員唔明2019年發生咩事、點解屋企人要咁倉卒地移民、唔明年青人嚟到佢承受乜嘢嘅狀況。」劉指出,有在英港青用過本地服務後,重新使用心泉廣東話輔導服務,部份原因和語言有關,部分是文化差異,本地輔導人員「晤明」香港年青求助人的經歷。
港人求助GP但「唔中NHS 『marking scheme』」
雖然學童的英語能力會隨居住時間愈長而進步,但Shirley和Lilian依然覺得廣東話輔導服務有其需求,主要因為文化背景相同,年青人只需簡短分享,便能令輔導人員明白其面對的情況。
Shirley指,英國心泉有4成求助者沒有向其他機構求助,主要原因包括英文能力問題、不知道如何求助。另外6成人當中,則有近半對其他機構提供的服務結果不滿意,另外一半則依然在等候接受服務。
Lilian提到,他們有不少個案曾向GP求助,但因為「唔中NHS 的『marking scheme』」,所以無法使用服務。她指NHS要求求助者了解自己的問題,知道自己需要甚麼服務,但她坦言,求助者能講到自己的狀況已經很好,要答到NHS的要求實在十分困難。
提醒有情緒需要移英港人:即使廣東話服務減少,也不要放棄求助
所以,她們希望英國心泉能作本地服務和求助者間的橋樑,協助求助者了解和進入本地服務,也為排隊太久也未能接受服務的人提供短期服務;因為她們始終認為本地服務能提供的配套更完備,也更可持續。
最後Lilian提醒有情緒需要的港人,不要覺得要求助是羞恥,因為就算移民前做了多少準備,移民後都會受到衝擊;即使廣東話服務減少,也不要放棄求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