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近日公告,成立於1974年的上海半導體器件研究所因資不抵債,已被裁定進入破產清算程序,標誌著這家在中國半導體發展史上曾有重要地位的國有科研機構正式退出歷史舞台。
根據中國全國企業破產重整案件信息網消息,8月27日,上海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受理上海匯盛實業有限公司對上海半導體器件研究所提出的強制清算申請,並指定上海德禾翰通律師事務所擔任清算組。清算組在履職期間未接管到任何貨幣財產,僅有一戶債權人申報債權,金額為人民幣1,413萬元。法院認定該研究所資產不足以清償債務,符合破產條件。
浙江業內人士吳先生對記者說,上海半導體器件研究所的破產是老牌科研機構市場化失敗的典型案例。「中國半導體整體行業都落後於西方國家,他們長期實行彎道超車的方法,影響了半導體基礎領域的發展,材料、電子等行業都落後,即使現在奮起直追,但基礎領域的落後導致良品率不高,成本高啊。」
研究所長期依賴撥款缺乏競爭力
吳先生表示,上海半導體器件研究所曾擁有完整的研發體系和工藝能力,但長期依賴財政撥款,缺乏產品轉化與市場競爭機制,最終難以維繫。
公告顯示,法院於2025年10月30日裁定確認清算報告,終結強制清算程序並准許進入破產清算階段。公告落款為「上海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案號為(2025)滬03強清596號。清算組認為,該所的資產狀況已無法償還債務,符合法定破產情形。法院指出,半導體研究所已無實際經營活動和流動資金來源,清算期間未接管到任何貨幣財產,僅有一戶債權人申報債權共計人民幣1,413萬元。
江蘇一接近研究所的前工程師顧和平對記者表示,該研究所在20世紀70至90年代間曾多次承擔國家重大科研項目,1979年仿製成功國內首塊8位微處理器8080A。但自2000年後科研投入減少,人員流失嚴重,技術積累逐漸斷層。
從國家重點項目到資金斷裂
顧和平說:「研究所早年是國內半導體領域的代表單位,很多老專家在這裡完成了第一代國產芯片的研發。可後來體制改革,項目被拆分,資金也斷了。科研人員陸續轉投企業或出國,剩下的幾個人守著設備也做不出成果。」
他認為,這次破產只是長期衰退的結果,「當科研體系完全依附行政撥款而缺乏市場轉化機制時,它的消亡只是時間問題。」
公開資料顯示,上海半導體器件研究所隸屬原電子工業部,是中國國內最早從事MOS工藝與集成電路研發的科研機構之一,曾參與衛星通信與航天電子元件項目。其位於上海漕溪路的舊址早已停產多年。
半導體研究機構陸續倒閉
對於一家成立五十多年的老牌半導體研究所被清算,網民感嘆不已。有網民留言稱,這類老國企就像計劃經濟的化石,吃光撥款又不創新,結果只能走到清算一步。也有人感嘆,那代人一輩子奉獻在科研體制里,如今研究所沒了,時代也徹底變了。
隨著破產程序的展開,上海半導體器件研究所的法人資格將依法註銷,其資產與債務清算工作由清算組繼續執行。此案被視為中國半導體國企體系調整過程中的一個標誌性事件。
近年來,中國半導體行業爆發多起清算與項目撤回案件。2025年6月,AMS公司宣佈其12英吋晶圓廠項目重組失敗,被視為中國相關項目的一個典型案例。業內報導指出,2023至2024年間,伴隨多家芯片廠撤回IPO、項目停擺,行業正進入結構重新調整期。
行業學者:補貼取代市場的後果
復旦大學經濟學者杜倫對記者說,半導體產業的崩塌個案反映政策與資本錯位的長期後果。「科研機構的破產不是單一事件,而是整個扶持體系效率低下的結果。當補貼取代市場、政績取代技術,行業自然會出現結構性清算。」他認為,未來中國芯片業或將迎來新一輪集中化重組。業內分析認為,上海半導體器件研究所的倒閉不僅意味著一所老牌科研機構的終結,也映射出中國半導體產業在政策與資本博弈下的系統性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