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老闆、大馬華文傳媒大亨張曉卿周二(11日)辭世,港區《國安法》下不時受到保安局局長鄧炳強狙擊的《明報》,它的未來發展、編採方針,備受關注。馬來西亞資深傳媒人及傳媒學者莊迪澎向《追光者》表示,張曉卿或對經營中文媒體和中國有若干程度的情意結,他的後代卻未必有;他的接班人、幼女張聰留學澳洲,修讀經濟;若基於在商言商,在中國的政治壓力和資本誘因下,脫手出售《明報》並非不可能。
馬來西亞拉曼理工大學傳播與媒體研究系副教授莊迪澎指出,張曉卿2017年4月(時年82歲)傳出中風,雖然常青集團和世界華人媒體(簡稱:世華媒體)對其病情極為低調,鮮少對外公告其實況,但是他的幼女張聰同年7月17日受委為《明報》母企、世華媒體的執行董事,以及2022年12月1日調任非執行董事及獲委任為董事會主席,估計張曉卿傳出中風之後已無視事,並確定張聰為他的媒體事業接班人。他指出,張曉卿被指中風前已經部署張聰接班,張聰早在2013年3月31日已獲委任為世華媒體的非執行董事。
《明報》無法進入中國 業績表現受限
他指出,張聰以及她的堂妹、世華媒體執董以及明報報業有限公司行政總裁張怡嘉,均留學澳洲,前者修讀經濟,後者修讀商科等。
莊迪澎形容世華媒體顛峯時刻已成為過去,在中港地區以及北美,《明報》無法進入中國,業績表現受限;在北美的業務也差強人意,2009年美西版停刊,美東版則改為免費報。在東南亞地區,同系大馬星洲日報集團2000年在柬埔寨創辦《柬埔寨星洲日報》,2018年停刊。2006年,收購有40年歷史的印尼華文日報《印度尼西亞日報》,並易名為《印尼星洲日報》,也在2021年易手,改回舊名稱。馬來西亞雖是世華媒體的橋頭堡,但是盈利情況和報紙的銷量均大不如前。
他續稱,假使持續經營《明報》而需要面對政治壓力,與此同時又無利可圖或對張家在中國的商業利益沒有幫助,出售《明報》等於卸下了一個包袱。
張曉卿在香港大馬均親建制 「馴服」明報編採人員鞭長莫及
莊指出,張聰沒有顯露明顯的政治立場,以在商言商以張家或常青集團在中國的商業利益為優先考慮的話,若北京未來進一步施壓,《明報》編採方針有所調整是可預見的。同時,現時香港的政局和新聞自由現況不利《明報》。若以上情況發生,《明報》管理人事或產生變動,問題是內部的阻力和反抗有多大、是否足以抵擋。
他稱,北京或香港特區政府會不會為了粉飾民主櫥窗而讓《明報》維持相對溫和的現狀,容忍某些稍微尖銳但不足以動搖政府的報導或評論,值得觀察。
莊評價張曉卿時指出,無論在中國或在馬來西亞,張曉卿都是親建制的。「明報2014年撤換總編輯劉進圖固然令人懷疑試圖迎合北京利益、變更編採方針,但是空降馬來西亞人鍾天祥接任招致員工反彈、鍾天祥任內兩年發生突換走六四密件頭版的事件、不合理解僱執行總編輯姜國元、企圖禁止專欄作家開天窗等糾葛引發軒然大波和抗議,也曝露張曉卿對於『馴服』明報編採人員鞭長莫及、力有未逮。」
他指出,張曉卿具有要成為「華人梅鐸」或「亞洲梅鐸」之雄心壯志,但是事與願違,他在2008年將馬、港三家媒體集團(即大馬星洲媒體集團、南洋報業控股以及香港明報集團)合併為世華媒體,看似其媒體王國大一統,攀上另一個高峯,但是馬來西亞和中國後續的時局變化,令他壯志難酬。
相關新聞
- 2025 年 11 月 11
